
《掌声》公开课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掌声》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掌声》公开课教案1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
3、教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教学难、重点:
1、理解小英获得的两次掌声的含义。
2、理解小英的心世界。
教学流程:
一、生活导入,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四、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分析人物性格,形成对比,引出掌声
(二)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心理,感悟掌声所代表的意义
(三)结合课文,分析写作方法,积累写作手段
(四)再读课文,揭示课文主题
五、拓展沿深,升华主题
教学设计
一、生活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得到别人的掌声吗?因为什么,当然你的心情怎样?
生:回答问题。
师: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掌声》(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理解的生字词,想办法学会。
生:自读课文,自主认字
师:同学们喜欢玩“扫雷”游戏吗?
生:喜欢。
师:出示课件,找生点击“地雷”认读生字。
(疾病 骤然 情绪 鞠躬 忧郁甚至)
生:学生跟读
师:同学靠自己的努力,认识了本课的生字,恭喜同学们扫雷成功。同学们,我们再来玩一个“听提示 找词语”的游戏,要不要。
生:要
师:师说提示,学生对答
突然的近义词——(骤然)
找出一个动词——(鞠躬)
表示意思的更近一层——(甚至)
生病了——(疾病)
开朗的反义词——(忧郁)
表示心情的词语——(情绪)
师:同学们不仅词语读得好,意思理解得也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分析人物前后性格,形成对比,引出掌声
师:小英是怎样一个女孩呢?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想信同学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生:小英是一个忧郁的女孩——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生:小英是一个可怜的女孩——她一条腿落下了残疾。
生:小英是一个自卑的女孩——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时的样子。
生:(略)
师:是啊,小英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也正值花季年华,她也想像同学们一样唱啊,跳啊,是小英悲惨的命运倒至了她自卑、忧郁。谁能带着这种情感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师:可是,不久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这时的小英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呢?
师: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五段。
生:读文。
师:谁来告诉老师,这时的小英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呢,你是从哪里告诉的。
生:小英是一个开朗的女孩,她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了。
生:小英是一个活泼的女孩,她开始和同学们一起游戏。
生:小英还是一个勇敢的女孩,她不怕别人嘲笑,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师:现在的小英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她还是做些什么呢?
生: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样的小英你们高兴吗?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吧。
生:齐读课文
(二)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心理,感悟掌声所代表的意义
师:同学们看黑板(忧郁——开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一对反义词。
师:是啊,小英前后性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是什么力量改变了小英呢?
生:掌声(板书)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2-4段,在这节语文课上共响起几次掌声。
生:两次。
师:请同学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第一次掌声为何而响起。画出小英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多读几遍,把你的感受写在一旁。
生:学生默读课文,完成教师留下的任务。
师:请同学们按自然段的顺序汇报。(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A:“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名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汇报读书感受。
师:此时同学们的目光里包含着什么呢?
生:鼓励,希望,支持
B:“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的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红了。”
汇报读书体会
师:小英为什么犹豫了?
生:分析小英的心理。
师:这里我们能不能把“慢吞吞”“眼圈红了”去掉,为什么。
生: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重要性。
师:假如此时小英就在你面前,你会对小英说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小英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的走上了讲台,就在她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师里响起了:
生:掌声。
师:这掌声的特点是什么?
生:经久不息、热烈、持久
师:这掌握代表着什么呢?
生:鼓励(板书)
师:第二次掌声又是为可而响起,这次掌握又代表着什么呢?请同学自读课文
生:故事讲得精彩,掌声代表着赞扬。
生:故事讲得生动,掌握代表着肯定。
生:她普通话讲得好,掌握代表表扬
师:这次掌声的特点是什么?
生:经久不息的。
师:此时在小英心中有千言万语在涌动,他一定有万语千言要对同学们表达。你想小英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可是小英却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向同学们深深的鞠了一躬,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她无法表达了。
生:因为她太激动了
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此处隐藏8944个字……/p>体会孙晋芳及女排姑娘们身上所体现的团结、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报告文学中议论、抒情性结合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法设计:
以读为主,讨论中理解
六、课时划分: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对排球比赛了解多少?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排球有关的课文,出示课题:把掌声分给她一半。齐读课题。
3.题目中的“她“指的是谁?(板书:孙晋芳)
4.师生交流有关孙晋芳的资料。
5.从“一半”这个词你又能知道什么?
(引导:排球是一个集体项目,最后得胜利是全体队员共同拼搏的结果,掌声应该分给每一个队员,教练员甚至是陪练。但文中说要把掌声分给她一半,可见他在团队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初读课文
1.了解报告文学。(出示:报告文学是一种文学方法,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它总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选择出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2.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选取了哪几件事来写孙晋芳的?(刻苦训练,和郎平闹矛盾两件事)
3.从文中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孙晋芳?(师相机板书)
4.看来,同学们对他已经有了最基本的了解,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再来深刻认识她。
三、研读课文
1.出示孙晋芳照片,看,就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人,却成为球场上的灵魂,带领中国女排获得了一个有一个的冠军,她究竟有怎样高超的球技呢?
2.请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她高超球技的段落及句子。
3.小组交流学习。
4.反馈: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1)、思考:这段话围绕哪句来写?哪些句子能看出“她的传球技艺,高超的惊人”?
(2)、联系上下文理解“化险为夷”的意思。
(3)、理解比喻句“如果说向她飞来的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么,从她手中飞走的球已经变成一缕袅袅炊烟……”
(4)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第三自然段。
5.过渡:课文中哪些句子还写出了她球技的高超?
6、小组交流汇报,师出示第5自然段。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朝夕苦练”的意思。
(3)、在本段中找出一个印象最深刻的词语,谈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4)、同学们,这样的练习时一天两天吗?(朝夕苦练,天天如此)
(5)、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并谈理解。
(6)、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四、积累运用
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用上“如果……那么……”写一句话,夸夸孙晋芳的高超球技。
(1)、小组交流写话。
(2)、全班汇报
五、小结:
谈谈自己对孙晋芳的认识。
六、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孙晋芳
训练刻苦世界优秀的二传手
球技高超
心胸宽广三连冠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孙晋芳由于刻苦训练,练就了高超的球技,但仅仅凭这点就能成为世界优秀的二传手,带领中国女排获得一个有一个世界冠军吗?除了这个,还需要什么?(宽大的心胸)
2、你从哪里知道?(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谈体会)
二、研读课文
1、出示:有一双挥洒自如的手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二传手,还必须具有宽大的胸怀。
2、去掉“必须”行不行?为什么?
3、孙晋芳通过什么事认识到自己必须具有宽大的胸怀?(出示:孙晋芳恨自己心胸不宽阔……要把心中的暗礁一块块的炸平。)
4、“心中的暗礁”指的是什么?
《掌声》公开课教案7第一步:来信导入、质疑掌声
从小英的来信入手,复习小英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第一和第五段,回忆掌声前后小英个性的变化。引出学生的质疑:小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掌声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通过第一段和第五段的对比读,无疑为后文学生解读“掌声”的魔力和魅力蓄积了更多的精神能量。
第二步:对比参读,激发情感
在全文的教学中,多处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第二段中,老师不了解小英的情况,你们作为小英的同学了解多少?小英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心里想些什么?而第四段中,她微笑着走下讲台,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第一次掌声给小英带来了什么?第二次掌声又有什么含义?两次掌声之后,读小英的来信,和之前读小英的来信,理解又有了什么变化?
通过多处对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掌声对小英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小英的那段话。
第三步:潜心品读,换位思考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你现在就是小英的同学,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给小英掌声?你想对她说什么?”……去体会同学们此时的心情,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小英的自卑并不是因为同学们平时的嘲笑,而是因为小英因为自己的缺陷而封闭了自己的心,感受不到同学们的关心。用“如果你就是小英,同学们都看着你,你会想些什么?”“再次听到同学们的掌声,你是怎么想的?”……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由自卑、胆怯——感动——感激——自信这样的一种内心变化。感性的音乐和生动的情境创设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终实现了学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场”。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四步: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对于掌声的理解,仅凭课文,学生可能只能理解到课堂中的掌声给人的力量。为了升华感情,通过残奥会运动员图片和诗歌《掌声》的欣赏,“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能唤起人们的自信!掌声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勇气的大门!掌声是闪闪的星星,能把孤独的黑夜照亮!……”拓展学生的思路,并通过诗歌的仿说、仿写升华学生对掌声的理解,让学生知道掌声其实就是对别人的关爱和鼓励,从而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升华对掌声的理解以及课文最后一段更深入的体会。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最后的作业设计“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进行一次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