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认、读、写几分之一。
2、使学生能用语言描述几分之一的意义,表达自己大致的想法。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一。
学情资源:
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生活中遇到的和看到的是本堂课的学习基础。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的直接基础。具体安排上分为两个部分:先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再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加深认识几分之一。本节课学习的是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准备:
4个圆片,12根小棒。
预习设计:
1、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为( )。
其中分母表示( ),分子表示( )。
2、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分之( ),如果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分之( )。
(1)用○表示分一分,填一填。
(2)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题,认定目标。(预设5分钟)
1。集体校对预习作业1
2。学生认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0分钟)
1.小组学习菜单
(1)用○表示桃分一分。
(2) 思考: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小组交流想法。
2.出示图(一盘4个桃)
(1)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2只小猴,学生自己分一分。
(2)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同桌互相说一说,并交流想法。
3.小结:分母表示一共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预设15分钟)
学生先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单
1.基本题
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边填边思考
2.专项题
想想做做第2、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长组织交流答案,小组长及时搜集在小组内不能解决的信息准备集体交流。
3.整合题
想想做做第3、4题。
集体交流想想做做第3题。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
想想做做第4题。动手摆一摆,拿一拿,说说自己取出的是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并解释自己的想法。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10分钟)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单元分析
教学使用计算器的主要目的,一是进行较大数的计算,二是用于探索一些和计算有关的规律。苏教版教材在整数四则计算(口算、笔算、估算)和混合运算的教学结束后,适时安排使用计算器的教学,能较好地实现这两个目的。
本单元的计算内容分三段安排,依次是初步了解计算器,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一步计算,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计算)。探索规律的内容结合使用计算器进行一步计算和两步混合运算分散安排。在单元结束时,有一次实践活动《一亿有多大》。
1? 让学生在玩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功能键。
计算器在生活中已经比较普及,很多学生都见过计算器。教材结合两张购物的照片,让学生知道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激发学生学习使用计算器的兴趣。
学生拿到计算器都急于玩一玩,也急于告诉同伴自己对计算器的一些了解。教材在简单介绍计算器上的显示器和键盘之后,满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通过玩,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键。首先是找到开机和关机的键,试一试怎样开机、怎样关机。再摸摸、按按其他的键,并相互交流各人初步知道了哪些键,有什么作用。在这个教学环节里,着重认识0~9共十个数字键,+、-、、四个运算键以及让计算器显示得数的等号键。学生了解这些键的功能后,就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
2? 由易到难,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00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一步计算。例题中的38+27和3018都是较小数的计算,这里选择较小的数有三个原因,一是较小的数能很快输入计算器,不容易输错数字;二是这些题都能口算,可以验证计算器计算的得数是正确的,从而对计算器产生信任;三是能体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省力。想想做做里有较大数的四则计算,包括学生以前没有进行的四位数加、减计算,三位数乘两、三位数,多位数除以三位数等。通过这些计算练习,能够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的。
第102页例题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计算器功能不完全相同,有些计算器能识别运算顺序,有些计算器不能识别。例题立足于使用没有识别运算顺序功能的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指导学生按运算顺序在计算器上分步计算。第一步先算式题中的乘法,并把积记录下来;第二步再按清除键消去计算器上前面的积后,计算式题里的减法,得到最后的结果。至于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安排在试一试里让学生独立操作计算器计算。对于能识别运算顺序的计算器,教材通过第102页的底注告诉学生,可以根据算式的书写顺序直接按键,不必按运算顺序按键。
3? 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归纳推理、类比推理都是合情推理。教材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在想想做做里设计了许多成组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并表达同组算式中的规律。如第101页第4题: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 11111=
= 发现规律的过程是开展合情推理的过程。发现规律首先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寻找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归纳是提炼、总结规律的思维活动,要经历由表及里地抽取规律性数学内容的思维过程。
发现的规律可以在交流中讲出来,也可以通过接着再写几个符合这样规律的算式表现出来。如果让学生讲述发现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 ……此处隐藏16242个字……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叫互相垂直,相交点叫垂足,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互相垂直,有了垂直,才有垂线。我们只能说某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2)总结概念
①通过学习,谁想试着总结一下,什么是互相平行?什么是互相垂直?
②出示准确概念,学生加深理解。
(3)概念强化(填空)。
在__________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_________。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______________。如果这两条直线相交成_____________,就说这两条直线_______________。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______________,两条直线的交点叫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对相应的重难点加以突破,接着趁热打铁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 )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
(四)全课总结。
1、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针对学生总结。
给学生一个充分的回顾机会的同时,教师起到了对整节课收口的作用,让学生明确所学。
(五)教学效果评价。
1、填空。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 ),如果这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 ),这两条直线的焦点叫( )。
(2)黑板相邻的两条边( ),上下两条边( )。
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检测学生对新学知识的迁移程度。
2、选择。
(1)两条直线和同一条直线平行,这两条指向( )
A、相互平行
B、相互垂直
C、相交
2、下午三时,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 )
A、重合
B、相互平行
C、相互垂直
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检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灵活度。
3、这些字母中,哪些既有互相平行又有互相垂直的线段,把它们全出来。
E L K H Z
当垂直与平行同时存在时,检测学生的分辨能力,同时检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本教学设计特点。
(一)引导学生采取观察、想象、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二)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活动。
(三)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上,我将让学生在感知想象、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进而使他们在交流中充分体验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深刻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算盘,知道用三指拨珠的方法,初步学会在算盘上拨出四位数。
2、通过在算盘上拨珠记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结合算盘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算盘,掌握算盘上记数的方法。
2、三指分工协作的拨珠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在计数器上指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读出下面各数。
38 380000 380 3800000 308 3080000
3、看计数器上的数读出来。(师演示)
二、揭示课题。
1、前面我们学过了用计数器数数和记数的方法,数数和记数除了可以用计数器外,还有一种比较方便的工具,那就是算盘。
2、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它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还比较广泛。
3、你想认识算盘吗?你想了解有关算盘的哪些知识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算盘的认识”。(板书课题:算盘的认识)
三、教学新课。
1、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和定位。
(1)让学生仔细观察算盘并用手摸一摸算盘的各部分,然后提出问题:你看到的、摸到的算盘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2)在算盘上记数时,要在算盘上选一档作个记号,定作个位。向左数第二档是十位,第三档是百位。
教师边说边在算盘上贴出“个”、“十”、“百”,同时让学生也在自己的算盘上写上“个”、“十”、“百”。
(3)教师接着说明: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拨上数。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档表示0。
2、教学在算盘上记数时,注意结合1至9各数的特点,说明三指分工的拨珠方法。
(1)在算盘上拨上1~9各数。
拨上1、2、3、4时,用拇指拨下珠靠梁;拨上5时,一般不用五个下珠表示,而用一个上珠表示,用中指拨一个上珠靠梁;拨上6、7、8、9时,用拇指和中指同时拨珠靠梁。
(2)在算盘上拨去1~9各数。
拨去1、2、3、4都用食指,拨去5用中指,拨去6、7、8、9用中指和食指同时拨。
(3)小结三指分工的拨珠方法:
拇指——把下珠向上拨;中指——把上珠向上拨或向下拨;食指——把下珠向下拨。
3、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读题。
(2)让学生在算盘上找到个位、十位、百位所在的位置,并告诉学生,拨数时也要从高位拨起。
(3)学生试拨17、56、180、309和400这几个数,教师针对出现的错误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
(4)小结拨数方法:定好位后,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拨,0用空档表示。
四、课堂练习
提问: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算盘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本节课内容提示学生小结。)
(2)拨珠时,三指分工的方法是怎样的?
五、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计数器、算盘、第七册课本及教师用书。
六、自我问答
这节课我主要根据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从谈话引入“算盘的认识”,接着让学生通过自学不仅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拨数,同时让同桌之间相互说数和拨数,加深他们对算盘的认识和使用。在学生相互说数、拨数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动手操作的活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