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与热》教案

时间:2025-04-12 23:17:27
《电与热》教案

《电与热》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电与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与热》教案1

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过程方法:

知道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

情感目标:

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学习重点

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学习难点

实验操作

教学方式

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与媒体

电流的热效应演示器一台,220V电源、火柴、电阻丝、泡沫塑料块等及多媒体。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出示一些电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

①比较它们有何不同?

②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③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电动机部分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④电能在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时候,为什么都要发热?影响它们发热的因素是什么?

⑤它们发热时有什么规律?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要转化成热,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

1.可能与电压有关,因为电压越大,电炉中产生的热越多;

2.可能与电阻有关,因为电炉丝发热,而跟电炉丝相连的铜导线却不太热;

3.可能跟电流有关,因为常听说,电流大容易引发火灾。

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之间是有联系的,明确了二个量就可以再确定另外一个量,故我们研究电流、电阻与导体产生热量的关系就可以了。

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

学生尝试回答

学生回答

师生讨论

注意从众多的用电器工作时的特点中把电与热抽出来发动学生猜想越充分越好

【设计实验】应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1.如何控制电流一定时电阻的变化?

2.如何控制电阻一定时电流的变化?

3.如何比较电流产生热的多少?(转换的思想)

〖方案〗

第一次实验:把两个电阻放在煤油中或密闭的空气盒中,使之它们产生的热对煤油或空气加热。使两电阻丝串联,以保证它们的电流相等;让甲瓶的电阻相对乙瓶中的较大,观察两瓶中煤油或空气的`膨胀程度,如图1所示。

第二次实验:欲使其电阻一样,电流不等,可以在两个相等的电阻上再并联一个等值的'电阻丝,则干路和支路上的电流不相等,如图2所示。

【进行实验】

1.被加热的物质是煤油。

介绍课本上实验。

2.被加热的物质是空气。

老师使用电热效应演示器一台进行演示,学生观察。

3.〖视频播放〗:用凡士林将火柴粘在串联的电阻丝上,接通电源,过一会儿发现,电阻大的火柴先掉下。

4.用两段不同材料电阻丝和一根长竹片制成的弓型的电热锯,串联后接入电压为4~6 V的蓄电池组上.切割泡沫塑料。感觉电阻丝细的部分切割快,而粗的部分切割迟钝。

【分析论证】

1.在通电电流一定的条件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热的功率就越大,精确的实验表明:电流产生热的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2.在电阻一定的条件下,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热的功率也越大,大量的精确实验表明:电流产生热的功率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结论】

上述关系式用公式表示为:P=I2R。

(三)理论上对该表达式的推导

由P=UI与欧姆定律的变形式U=IR综合得出P=I2R。

(四)焦耳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的结论,这与我们刚才得出的发热功率与电流、电阻的关系是一致的,于是人们为了记住他,把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其公式为:Q=I2Rt。

公式中的电流I的单位要用安培(A),电阻R的单位要用欧姆(Ω),通过的时间t的单位要用秒(s)这样,热量Q的单位就是焦耳(J)。

介绍焦耳的生平,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1.任何用电器工作时都是产生电热。因为用电器都是由一定阻值的导体组成的,导体中或多或少在都有电阻,所以电流通过这些电阻时都会发热。

2.电热的利用

凡是加热的装置都利用了电热。请大家举一些实子说明。

3.电热的防止

不是想把电能转化为热能,而是想转化为机械能、化学等装置的用电器都需要防止电热的产生。

如电视机的散热窗、电动机的散热风扇等。

三、思考与练习(略)

学生回答

师生讨论得出

《电与热》教案2

教材分析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

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电流热效应跟电阻、电流大小以及通电时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所教的学生是普通学生,思维反应比较慢,需要逐步引导,又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习常常是“只听不动手,听了又忘记”的怪圈中重复。所以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改变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焦耳定律。

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的热效应跟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阻、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焦耳定律。

教学准备

学生电源、导线、开关、电阻丝、烧杯、温度计、水、焦耳定律演示器、焦耳定律演示课件(flash课件)

板书设计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能。

2、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热呢?

3、演示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

4、焦耳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即焦耳定律。

内容:电流流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

公式:q=i2rt

符号的意义和单位:i—电流—安(a) r—电阻—欧(ω)t—通电时间—秒(s) q—热量—焦(j)

5、电热的利用、危害和防止。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课前活动

播放关于电能应用的录像

·引入新课

介绍生活中的电热器。

提出问题:热量是从哪里来的?

设疑:电炉丝通过导线连入电路里,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是为什么?

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

《《电与热》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