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综合实践教案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综合实践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综合实践教案 篇1第一课时
一、教师谈话引入,揭示研究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每天都是怎样来到学校的?你们都会骑自行车吗?同学们可真厉害,这么小就都学会骑自行车了,那你对自行车了解多少?你想知道最早的自行车是什么样子的吗?同学们请看(课件:自行车发展史)
这是有年代记载的比较早的自行车的照片,那时候自行车还很稀有,拥有一辆自行车就跟现在拥有一辆奔驰差不多。人很聪明,有的能工巧匠买不起自行车,就自己做,你看,(课件)这辆自行车做得很不错吧?
师:自行车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已经成了许多人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它不但实用性强,而且越来越美观。同学们请看,这些自行车的设计是不是很独特?(课件:各式各样设计新颖的自行车)
师:看到这里,你对自行车是不是更加感兴趣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自行车王国,去探寻自行车的秘密吧。(板书课题)
二、小组确定研究问题
1、确定本课研究问题:
师:谁能介绍介绍自己的自行车?
师:你们说的可真详细,那你们知道自行车上的这些部件都有什么用吗?为什么要如此设计呢?
师:关于自行车,你都有哪些疑问?请各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师板画自行车)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有哪些疑问?
生:为什么人骑在自行车上不会倒?自行车为什么能动?自行车的座位下为什么要安装弹簧?自行车上的齿轮为什么前面的大,后面的小?自行车上有那么多部件,它们都有什么用?自行车的车把为什么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的,什么样的更好?自行车反光片里面为什么是凹凸不平的?未来的自行车会是什么样子的?我的自行车骑一段时间就觉得很沉,骑起来很费力,怎么才能让它轻快一点儿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可真不少,根据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归纳一下,从三个方面来研究。(板书:结构原理、安全维护、发展趋势)
2、小组选择研究问题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问题,自由分组。(学生按研究问题调换座位)
师:请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担任组长。
各小组组长作。
师:你有信心带领好你的组员完成本次研究任务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完成的很出色。
三、小组确定研究途径
师:要想解决这么多的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进行研究呢?到校门口修车铺去问修车的叔叔;到卖自行车的商场去采访售货员;到图书馆查资料;问老师、爸爸妈妈;……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有的要到上去冲浪;有的要去实地拍照、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有的要请教老师和家长……你们能够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有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成功的完成本次活动任务。
四、小组制定研究
师:要想成功完成一项活动任务,首先要有一份好的活动。请各小组组长带领你的组员认真填写本次活动的表。
小组合作讨论,填写活动表。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汇报研究
师:同学们讨论的这么热烈,那就赶快把你们小组的活动展示吧!让我们掌声有请第一小组进行展示。
各小组分别汇报本组活动。
六、:
师:今天在与小组同学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与他人合作学习,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充实完善自己,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愉快。
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之一,我国又素有自行车王国的美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可以了解更多的关于自行车的知识,做一名优秀的自行车驾驶员!在这里,老师预祝同学们的活动可以顺利实施成功
综合实践教案 篇2一、指导思想
继续坚持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在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中强化“研究、指导、服务”的教研职能,形成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精神,促进学校与教师进一步形成课程意识,大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教师成长为根本,着力研究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课程开发的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着眼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优化课程结构,规范课程开发,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
二、预期目标
立足课程改革,基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提升教师学科素养为重点,稳定有序的推进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督促与管理
引导学校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对课程的本质和价值有正确理解,避免人为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解为4门具体课程来开设或用学科性的课程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来分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等现象发生,确保教学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
2、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部条件的总和,是课程得以呈现的基石。引导学校在充分研究、开发、重组和利用地方、社区和学校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富有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核心人物,应成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和评价者,因而在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不同层面的交流、研讨、观摩活动,帮助一线教师逐渐形成课程规划与设计技能;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一线教师具有相当的课程科学素养。
三、实施策略
1、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努力提高教师科学素养
(1)、丰富网络资源
(2)、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关培训
(3)、组建区学科骨干教师队伍,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使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
(4)、不定期组织各种层次的主题沙龙研讨,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搭建平台,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
(5)、组织优秀案例评选活动。
2、以学科基地为突破口,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基地建设,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此处隐藏8402个字……学会将资料有目的的筛选、整理。
活动2:
研究中良好的策略、经验的交流
(l)汇报交流小组研究的进展情况
(2)展示有思想有创意的小组研究,推广经验,供全班借鉴
指导要点:
(l)可以用某些语文课剩余的时间进行,教师的及时点拨有利于学生研究情况的及时反馈。 本文来自
(2)对研究中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与肯定,并帮助学生对其他组优秀的经验进行提升,并有所借鉴。
活动3:
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困难的交流
(1)研究中,学生可能出现资料搜集不充分,或者搜集的途径不明确等种种困难,对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
(2)师生共同参与解决问题
指导要点.
及时的把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加以解决,既不会挫伤学生研究的热情与信。又可以为新下来的研究扫清障碍,有分散、有集中、互学共促,共同提高。
第三阶段:《走近名人》学习发表会
活动l:
准备学习成果交流。
(l)围绕各个小组的主题,结合组负的学习情况确定自己小组的汇报展队示的方式,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有绘画特长的学生可以通过画画来展示,增长演讲的同学可以讲故事,计算机精通的同学可以把学习到的制作成电子幻灯片等等)
(2)小组内的同学制作要汇报展示的作品,或对学习的成果作最后的整理与准备。
指导要点.
鼓励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方式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结合组员的特点,采取多样性汇报方式,这样既激发学生对搜集知识的再加工与再创造的积极欲望,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得以发挥。
活动2: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成果的发布与交流。
例如:
(l)研究伟人小组:
可以出示小组研究学习的幻灯片图表,表明研究的内容并配有相关人物的图片和影片。可以讲故事,还可以把学习的成果编辑成一本小书。
(2)研究科学家小组:
可以将小组的同学搜集的科学名人的资料进行编辑,组织一场有关科学名人的《科学家知多少iq大比拼》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题。
(3)研究艺术家小组:
可以将艺术家再分成几类,如舞蹈家、美术家、书法家等,结合个人特长,可以将学习成果,或自己的感受讲一讲,演一演,跳一跳,画一画等等。
指导要点:
(l)汇报中,学生汇报的形式要活泼,不要太死板,怎样设计的就怎样汇报。
(2)教师要引导小组间相互学习,并交流汇报的感受。
(3)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不要只看汇报时的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学习好的学习策略与方法,是否有创新。
活动3:
师生共同进行学习汇报的评价
指导要点.
(1)指导评价可以是多种手段的,如:学生间,小组间互相填写反馈调查表;教师与学生间对汇报展示的各个方面进行意见的交流等等。
(2)但重点是指导学生怎样向别人学,应该学点什么,敢于肯定别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互启互发,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断推动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与欲望。
综合实践教案 篇9设计理念
我们在引导学生开展“调查家乡的环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要注意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自主意识。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调查家乡的环境,增强学生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
2.引导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3.通过交流、展示,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家乡的环境吗?比如,空气和水是不是受到了污染?花草树木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人们为保护环境做了些什么?让我们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周围环境有关的资料,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一次交流和展示。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二、课前准备,搜集资料
1.成立调查小组,明确分工。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调查小组,然后推选出小组长,并明确小组中各人员的分工。
2.制订计划,开展活动。
(1)制订计划。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独立制订一个活动计划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先出示下面的活动计划、观察计划和采访计划,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计划好在哪里,我们还可以作哪些补充。最后由各小组制订出本小组的活动计划。
“调查家乡的环境”活动计划
活动主题指导老师
参与活动员组长
组员
活动目的
活动的内容
及时间安排
预期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调查家乡的环境”观察计划
观察对象观察的时间观察的地点
观察方法观察人
观察目的
观察内容
观察后的感
受和收获
“调查家乡的环境”采访计划
采访对象采访时间采访人
采访目的
采访内容
采访的问题设计
采访后的感受和收获
(2)开展活动,搜集整理资料。
①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通过观察、采访、查找资料等方式广泛搜集资料。
②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筛选、梳理所搜集到的资料,使这些资料系统化、条理化。例如,可采用填表的方法将搜集到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环境污染情况调查结果 资料来源
污染状况
污染源
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
当地政府采取了
哪些应对措施
绿化情况
在保护环境
中出现的
好人好事
三、课堂交流,相互启发
1.让学生在活动小组里交流了解到的情况。
2.各活动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汇报。可以汇报环境受到了哪些污染;为了改善环境,人们做了哪些工作……一人汇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由汇报人或汇报人所在的小组讨论后认真作答。
3.各活动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家乡的环境做点什么。
四、自主选材,自由表达
1. 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活动中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
2.自主选材,自由表达。从表达的内容来看,可以写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展开想象,写一写几年后家乡的环境变化;也可以写发生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有趣的事情。从表达的形式来看,可以写人记事,可以写想象作文,可以写建议书,还可以写调查报告。总之,只要围绕保护环境这个主题,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
五、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