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形创意》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图形创意》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形创意》教案1图形创意课程教案
一、编制依据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广告设计与制作适用班级:视觉传达、广告设计与制作各班采用教材:自编讲义教学课时:48学时
开课时间:20xx/2013第二学期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准确表现图像的能力,使学生在大量的图形创意构思训练中,充分体会创意与表现的关系,通过这种体验加深同学们对自然形态与创造形态间的关系的理解,同时对图形与含意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和学习,进而提高把握形态的能力,为专业和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标志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
理论教学环节:
第一讲图形创意概述…………………………………………………4学时第二讲图形创意的思维方法…………………………………………4学时第三讲图形创意的构形关系…………………………………………8学时第四讲特定元素的视觉想象…………………………………………4学时实践教学环节:
练习一基本元素训练——点、三角形、圆形、方形………………4学时练习二基本元素多向发散联想——条形码…………………………4学时练习三图形可塑性练习及图形想象训练——铅笔、刀片等………4学时练习四具象元素的视觉表达训练——水、火等……………………8学时练习五运动元素的视觉表达训练——走、游、飞等………………8学时
三、参考书目
[1]《图形创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卢少夫20xx年版
[2]《图形语言与设计》王雪青、郑美京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年版
[3]《展示设计与材料》,李远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年版[4]《现代图形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赵希岗,20xx年版[5]《图形创意》,重庆大学出版社,杨为渝,20xx年版
[6]《图形创意》(第一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林家阳,20xx年版
理论教学环节:
第一讲图形创意概述
课题:图形创意概述课时:4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这一章的理论学习,了解图形创意的概念、历史、图形创
1意的特点与作用以及图形创意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等。
教学重点:图形创意的概念、发展以及特点。教学难点:图形创意的特点。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图片分析并使学生展开对图形创意认识的讨论。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图形创意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讲述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与图形创意课程的关系,使学生们了解图形创意课程的重要性。
二、深入教学
(请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谈谈对图形创意的认识,并举例说出一些图形创意的作品,以及作为一门专业及基础课程其主要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一)图形创意概述1.图形创意概念(1)图形创意的概念(2)图形创意的内容
2.图形创意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3、图形创意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二)图形与创意
1.图形的概念与范畴2.图形的起源与变革
3.图形在设计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4.图形的组成要素5.图形的分类6.创意的概念
(三)影响图形创意的因素:
1.文化因素2.观念因素3.经历因素4.习惯因素5.市场因素
(四)优秀图形创意作品应具备的条件
三、小结
第二讲图形创意的思维方法
课题:图形创意的思维方法课时:4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图形创意的思维方法,以便在实际运用中根据图形创意的思维方法来顺利地完成图形创意设计。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图形创意的思维方法,并运用其规律与方法指导图形创意的实践练习。
2教学难点:图形创意的思维方法运用。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结合图片分析。教学过程:
一、导言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新课。
二、深入教学
(一)图形创意的思维方法1.常规思维2.逆向思维3.反常思维
(1)、反比例规律(2)、反透视规律(3)、反行为规律(4)、反时间规律4.发散思维
三、小结
第三讲图形创意的构形关系
课题:图形创意的构形关系课时:8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图形创意的构形关系,以便在实际设计中能够运用构形关系顺利地完成图形创意的设计。
教学重点:图形创意的构形关系。
教学难点:图形创意的构形关系的实际运用。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实例分析、作品分析和实际训练。教学过程:
一、导言
图形创意的构形关系的重要性。
二、深入教学
(一)图形创意的构形关系
1.同构图形2.异构图形3.共生图形4.维变图形5.错构图形6.渐构图形7.替构图形8.影构图形9.增构图形10.断构图形11.弯钩图形
三、小结
第四讲特定元素的视觉想象
课题:特定元素的视觉想象课时:4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出的特定元素发挥自己的想象并利用图形创意的构形方法设计出图形创意作品。
教学重点:特定元素的视觉想象。教学难点:特定元素的视觉想象的方法。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图片分析和实际训练。教学过程:
一、导言
特定元素的视觉想象的重要性。
二、深入教学
(一)特定元素的视觉想象
(二)特定元素的视觉想象的方法
1.近似形象联想2.空间相近联想3.概念联想4.功能联想
三、小结
课堂实践教学环节:
练习一基本元素训练
课题:基本元素训练——点、三角形、圆形、方形课时:4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图形创意有初步的认识,体会图形创意的特点与方法,为以后图形创意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基本元素的联想。教学难点:基本元素的联想的表现。
教学方法:具体指导学生作业,以及对优秀作业进行讲评。教学过程:
一、题目:基本元素训练,以点、三角形、圆形、方形为基本形态,发挥自己的想象,在基本形态上任意添加图形,让其成为一个新的形象。
二、作业要求:
1.以点 ……此处隐藏25086个字……象和推演的思维活动。也就是人们对事物意义的认识及其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具体的客观对象,经过思维处理而变成抽象,这是思维把握对象的一个基本方式,不是对具体的对象的直接描绘,而是通过概念联想等思维活动,把对象整合成为反映客观本质的具体。都成了人们对事物意义的认识与认识者的关系密切;也与认识的对象、工具、过程、方法的关系密切;还与认识的结果,表达结果的符号及人们对符号的理解等关系密切。
这样一来,认识的主体、对象、工具、过程、方法、结果、表达与理解都成了人们对事物意义的认识要素。那么概念联想便可以从这些要素开始,由此要素到彼要素,由主体到对象、工具、过程、方法、结果、表达与理解,正面之后到反面,局部之后到整体,阶段之后到过程,再到其他更多更复杂的概念。由此可见,概念联想中也存在一个无限的世界。
3.关系联想
这关系是指形象各部分之间的,此形象与彼形象之间的,所存在的相同、相近、相似、相反的关系,这些关系把各种形象与概念联系起来,使我们的思路开阔和敏捷,使我们的认识系统和深入,使我们的形象丰富又新奇。
以此为起点,思考很容易进入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判断,比喻与象征,也很容易进行形象的重组、改进与创新。
1.
二、想象——图形创意的动力
想象是比联想更为复杂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能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材料经过加工改造所形成的。人们虽然能够想象出从未感知过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形象,但想象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它对我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有力的推动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通过联想把图形的主题与各种有关的形象联系起来以后,设计师就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各种形象揉合起来,以产生出全新的形象,想象与联想相互沟通,相互转化。
想象一般可以分成两种:①再造想象;②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当根据语言文字或图形的启示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再造想象与虚实联想类似,但比联想的活动空间更广阔、更灵活、自由。
2.创造想象
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种新形象的创造必须用已积累的知觉材料作为基础。图形设计师通常要使用许多形象素材,并把他们加以深入的改造以后,才能通过组合和融合,创造出全新的形象来。创造想象是比再造想象的活动空间更加自由灵活的一种想象,是创造性思维发展到阶段的产物。
想象虽有广阔的天敌可以翱翔,但在图形创意中,它活动的方向和范围都要按照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围绕着主题思想来进行。不论在构思中,想象如何奇特和自由,都不能离开表达主题思想这个基本要求,并按这一使命去运用、改造和组合这些有关的素材,使创造的形象能准确而充分的表达主题。
尽管想象而获得的新形象可能不符和客观现实的逻辑性,但是它却以虚构的幻觉形式揭露了事物的本质,说明了问题,既以不和逻辑的形象表现出和逻辑的主题。
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图形创意的动力。
第三讲
图形创意的表现形式
图形创意的表现形式实际上也就是图与形的组织形式。我们把它归纳成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解构与同构。
一、解构——发掘形象整合的素材
世界万物都有可能进行无尽的切割,分解成无数的细小单位。而每一个细小单位都分别包含着被分解切割的主体原本固有的特性。为了把素材组合成新的形象,就要把相关素材加以分解重构,这就是解构。
因此,当我们面临一个设计主题(词组)时,试图寻找多种视觉表现形式时,不妨把他们分解,进一步引向具体,变成细节,引出多种视觉形象,然后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作为设计素材重新整合。
形象素材的解构过程实际上就是形象的分析过程。而重构既是整合,只有经过分析的途径,才能达到整合的目的,这种形象素材的寻找、收集、整理的过程,也是在寻找创意的表现,更是探询阐释信息内容最佳的视觉表达形式。
例如,设计一幅城市印象海报,我们可将它的文化、经济、地域、民俗、饮食等作为基础,进行逐个分析,进而得到许多城市概念,如,开放的、发展的、包容的、通俗的、商业的、美食的、拥挤的、喧闹的、新旧冲突的、充满机会的等等,然后,通过联想、想象得到创意灵感和素材。
二、同构——探寻形象整合的条件
将不同的但相互间有联系的形象素材,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整合成新的形象。这必须有先决条件,就是:他们之间应该有适于整合的共性。对于这种共性,我们称之为同构。为了成功的进行形象的整合,必须通过观察与联想,刻意的进行同构的探询。
同构图形要求“整体统一“的概念,合理的解决物与物、形与形之间的对立、矛盾,使之协调统一。
同构图形强调“创造”的观念,同构同形并不追求生活中的真实,更注重视觉意义上的艺术性与合理性。
同构的方法很多,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四种:①共生同构;②异影同构;③置换同构;④延异同构。
1.共生同构在共生同构中,物形与物形的的轮廓线之间相互成为对方的一部分,彼此相互借用、相互衬托、相互依存,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物形,从而一语双关的表现创作主题。
由于共生同构图形是通过分界线进行转换,因而形成了一种共生现象,共线的轮廓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它在不同的时刻呈现出不同的形状,作为一个公用的轮廓线,它必然在不同的时刻属于两个不同的物形,一种物形造就了另一种物形,假如一种物形消失,另一种物形也就不存在了。
共生图形创造出特殊的物形,两者不仅是一种限制,同时也是一种互借。共生同构可分为正负形同构和轮廓形同构。
2.异影同构
借用影子投射到背景上时的各种可能:如果背景是凹凸不平的或者是扭曲的,影子也会变形;如果光源变动,随着距离角度的变化,影子也会随之变形,这就是常规的、普通的异影表现。当设计师为了体现其创作意念而对影子进行变异时,异影同构图形就产生了。
异影同构常用来反映事物的内部矛盾关系,当实形代表现象时,异影则反映本质;实形代表现实时,异影则反映将来或过去;当实形代表现实时,异影则反映幻觉等。在视觉传达中异影同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置换同构
置换同构图形常利用物形与物形之间的相似形,按照一定的需要,在保持其物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将原物形素材中的某一部分换上另一种物形素材,产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奇特形象,这个新形象虽然出现了“张冠李戴”的谬误情景,但却因此表达了图形的主题思想,增强了视觉传播的表现力。
4.延异同构
“延异”是指在图形中,将一种物形通过某种过渡变成另一种物形,从而显示出其渐变的过程。
在自然界的发展中存在着很多完美的渐变过程,如:从蛹化碟的过程;从蛋孵化的过程等等。延异同构在视觉上的展现比自然界更加奇特有趣,它可以将子弹变成面包;将水里的鱼变成天上的鸟,其价值和意义在于物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而达到一种新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