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案

时间:2025-03-31 10:15:10
永生的眼睛教案合集九篇

永生的眼睛教案合集九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永生的眼睛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永生的眼睛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读中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父母亲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学习其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课前谈话】

讲美军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录找阵亡士兵遗骸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人遗体的尊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有一个词语大家肯定非常熟悉!(母亲)

2.母亲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母亲就是我们温暖的家。可是,不幸的女孩──琳达,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3.出示课题及作者(18、《永生的眼睛》),再范读:那会儿,我的内心一直笼罩着巨大的悲哀与苦痛。一想到从此以后我再也得不到妈妈的呵护了,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我无法面对没有妈妈的孤零零的生活。(就在母亲去世的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4.面对这个近乎没有任何人情味可言的要求,我的父亲,会作何反应?痛失慈母的我,又会作何反应?

设计意图:配乐范读,展现琳达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绪,从而调动学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虑问题。逝者已去,作为女儿此时最应做的莫过于让母亲静静离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访,却使得事情的发展显得扑朔迷离。故事讲到这儿,嘎然而止,要求学生去读文本,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也为“父亲同意角膜捐赠,我反对角膜捐赠”的冲突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86页,借助屏幕上的温情提示,自由地读读课文,(点击出示温情提示)。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好,开始吧!(温情提示内容:“角膜”、“角膜移植”、“器官移植”相关知识)

2.学生借助温情提示,自由读文。

3.反馈学习生字词情况:

读完了课文,谁来跟这几个朋友打个招呼?盲童、屡屡、搂住、遵从

4.交流读文体会: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了?

⑴课件出示句子一:“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⑵课件出示句子二: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抓住“当然”、“痛快”体会父亲对角膜捐赠的支持;抓住“怎么能、、冲、哭喊、应该”等处体会我的反对;同时进行感情朗读)

⑶是什么让我如此反对呢?(预设:对母亲的尊敬和爱)

⑷反复引读:

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深爱着母亲的我无法接受捐赠母亲角膜的决定,使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

师:使我忍不住深深地责怪父亲……

师:使我忍不住痛哭失声……

设计意图:采用一个“欲擒故纵”的教学策略,在此处将父亲对器官捐赠的态度与我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我对捐赠事件的强烈反对,从而预设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本课的后续教学设作好铺垫。

三、快读课文,感受“我”态度的转变

1.同学们,一个对捐赠母亲角膜如此强烈反对的“我”最终会不会同意器官捐赠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能够体现我同意“角膜捐赠”的语句?(学生读文)

2.交流,引导质疑:课件出示: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师: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根据学生提问,梳理出主问题“我为什么同意了器官捐赠?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

设计意图:找到恰当的教学切入口是组织好通篇教学的关节点,更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索引和文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紧抓“我”对“捐赠器官”一事的态度为线索,前一环节充分渲染“我”的反对态度,本环节展现“我遵从父亲遗愿”捐赠角膜,这样就制造出最大的心理冲突,此时将我的态度作一前后比较,引导学生质疑,“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梳理出本课研究的主问题“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样学生的探究就展开了。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极为宝贵。然而,遗体捐献志愿者战胜了短暂,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相关资料的链接,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和热心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结尾的疑问旨在唤醒学生的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具有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愿望和热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文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

读的能力;

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9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语句,并反复地读一读,想想从中读懂了什么?(学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交流)

2.交流学生学习体会:句子一:课件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⑴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⑵再读这句话,思考“在父亲的眼里,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预设: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 ……此处隐藏11148个字……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器官捐献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理解课题: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3.资料交流:

(1)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搜集到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2)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3)听了这些资料,你对器官移植有什么看法?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

(1)认准生字词。自主学习生字词。

(2)文中谁捐献了角膜?

(3)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角膜给予琳达肺气肿栩栩如生

酷爱屡屡温迪热泪盈眶签署

(2)积累本课的词语。

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才华横溢重见天日

(3)课文中谁捐献了角膜?

板书:母亲父亲女儿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在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

1.指名分别读“母亲”“父亲”“女儿”捐献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用“”线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想想你为什么感动,把原因写在句子边上。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角膜给予琳达肺气肿

酷爱温迪签署热泪盈眶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指名读这一部分。

(2)思考:当父亲同意捐献母亲的角膜时,“我”为什么痛苦难忍?

(3)齐读父亲说的那几句话:

“你能给他人最珍贵的东西……有了一些意义。”

①父亲认为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你体会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④为什么说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1)默读课文,找出写父亲心愿的句子。思考:

①父亲的心愿是什么?

②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

③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我们”遵从父亲的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后,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4)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一片骄傲。

①“一片骄傲”指的是什么?父亲所留下的到底是什么?

②指名有感情地读句子。

(5)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全班齐读。

(2)理解句子:

这一刻,我仿佛看到……骄傲的光芒。

①指名读句子。

②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请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拓展延伸

1.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捐献器官行为的看法。

(1)先把看法写下来。

(2)同桌交流看法,补充自己的观点。

(3)指名说。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征集家长对捐赠器官的看法。

《永生的眼睛》背景资料

1.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患者。20xx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永生的眼睛教案 篇9

【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了,他们能自觉做记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学句。在阅读中能通过做批注、自读自悟等学习方式,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趋于个性化,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学习目标】:

1、认会写会10个生字,理解积累“振聋发聩、栩栩如生”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也是有意义的。”这句话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调查搜集有关捐献角膜的资料,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调查,搜集信息

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二、揭题导入,初读课文

1、板题,读题。

2、学生自由读文后,“开火车”读,力求把字音读准。

3、同桌互读互查,交流对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的理解(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不懂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读后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生:琳达的母亲、父亲和女儿在他们死后都把眼睛无偿捐给了他人,琳达得到受助者深深的敬意与谢意。

2、再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表格,理解文章脉络。

1965年炎热的夏日 母亲因病去世 父亲给“我”上了一课

1980年的一天

1986年的这一天的两周

又三周后

同桌交流后指名交流评议。

四、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谁的眼睛是永生的?你从“永生的眼睛”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段后,细细品读,将自己的体会记在书上。

同桌互相交流讨论后指名说。

生1:我认为是父亲的眼睛永生了,从他说的话中,我懂得了帮助别人是最有意义的。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父亲的话(4、5、6、7自然段),结合你们课前的调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读后,同桌交流调查体会后指名说)

《永生的眼睛教案合集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