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秋天的怀念教案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教学目标 :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听配乐朗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怀念的对象有很多,这篇课文是怀念谁呢?(母亲),为什么怀念母亲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课,来体会一下伟大的母爱。(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分小组自学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想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3.联系实际(可以是亲身体会到的,也可以是收听、收看到的)说说自己的收获。
三、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交流讨论:
1.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我而死去。)
2.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又想方设法帮我去北海;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3.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子深情。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
1.平时生活中父母是如何关怀我们的?我们又是如何回报父母的?
2.教师归纳小结,教育学生父母抚养我们不容易,应报答父母的恩情。
五、总结全文
让学生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说说作者想对母亲说的话。
附:板书设计
10
我 母亲
暴怒→安慰
思念←去逝
教案点评: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在有生之年爱我们的母亲吧,这才是美的开始。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共同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母子之情。并由此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受到爱自己的父母,关心自己的父母的教育。
探究活动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随处都可以体会到妈妈对我们的关心和无私的爱,请你仔细回忆一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封信。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②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及“我”对母亲的一片真情。
4、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烧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有一位曾经就读那里的校友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默读)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课件)
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小结:正如作者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上(板书:“苦”),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板书: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什么季节的故事?(板书:秋天)
3、注意看,老师加上一个“的”。齐读课题:“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有一幅怎样的画儿?(景、事、人……);老师把几个词的位置颠倒一下:“秋天的怀念”,齐读课题。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不同?(……变成一种情感……)
小结:看来,之所以有这秋天的怀念(课件),就是秋天的故事所引发啊,作者怎么会有这份怀念?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先走进秋天的故事。(在“秋天”下面做标记)
4、为了更好理解这秋天的故事,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自己读书的情况。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自测一下看能到达哪个阶段:(课件显示)——正确、流利、有感情。
(让学生可以先自由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读书,让其他学生评价该生读书属于怎样的层次,以学定教。可以重点指导几个儿话音,比如“咱俩儿”,“好好儿活”)
5、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得出结论。比如,提出进一步要求:同学们说的有感情,到底怎么算是有感情?有时候我们说的时候很模糊。难道是语调的高亢?或是技巧的高超?我们要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咂摸他人的人生,要在“自己的理解”中读出自己的滋味,即“读出味道”。(课件以阶梯状出现在“有感情”的基础上)。你怎么理解这个“味道”?(结合生活实际讲)
6、怎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
二、探讨母爱的内涵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请同学看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课件:“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板书:“娘俩——好好儿活”)
2、顾名思义,这娘俩指的是——母亲和儿子两人在一块好好儿活。
3、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儿活了 ……此处隐藏4020个字……态度面对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品味揣摩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2.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形象。
教学难点:
切实体会母爱的博大无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面对磨难。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引导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反复品读课文,逐步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激发学生阅读体验。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入:
教师出示PPT并朗读:
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这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有关庙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一个人强烈的想念之情,这个人便是他的母亲。学习了史铁生回忆母亲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会对这种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走进作者
播放视频课件《秋天的怀念》作者介绍。
1.史铁生虽遭遇了不幸,但他最终走出了人生的困境。看完视频,说说史铁生取得了哪些成就。
2.课件展示: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xx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
3.导入下一环节:史铁生不仅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作品,而且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光辉照亮了很多人的心。那么,是谁照亮了史铁生的心?
板书:史铁生──被母爱照亮的人
下面,一起来欣赏《秋天的怀念》吧!
【设计意图】1.营造情境,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突出史铁生的成就以及母亲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走进课文。
(三)感知课文
1.播放情境课文宣泄的痛苦并引导思考:
(1)当初,史铁生如何面对“双腿瘫痪”遭遇?(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分析理解)
(2)母亲又如何面对“暴怒无常”的“我”?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体会母亲内心的痛苦)
2.播放情境课文秋日的遗憾并引导思考:
(1)母亲为什么要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唤起“我”对生活的勇气,鼓励“我”要好好活)
(2)这段文字对母亲作了哪几方面的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3.播放情境课文烂漫的秋菊并引导思考:
(1)在前文中找出和最后一句话照应的句子。
(2)把题目“秋天的怀念”改为“怀念母亲”好不好?
不好。一是作者以季节的变化来组织材料的,“秋天的怀念”体现了这一点。二是文章末尾描写了秋天的菊花,起了衬托心情和揭示主旨的作用。改为“怀念母亲”则体现不出作者精巧的构思。
4.自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听读、朗读、思考、讨论中感知课文,重点感知“我”和母亲的形象。
(四)解读人物
第一,解读作者的心路历程。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细细品读文章的语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1.播放课文解析从绝望到希望──探究作者的情感脉络。
2.提出并探讨问题:
①“北归的雁阵”“甜美的歌声”为什么会让“我”更加痛苦?
②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一下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问题一:“北归的雁阵”带来春的信息,其自由自在飞翔的样子让人羡慕;“甜美的歌声”往往激起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在这些美好的事物的反衬之下,双腿瘫痪的史铁生会觉得更加痛苦。
明确问题二:“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写出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却包容“我”的喜怒无常,侧面表现作者的内疚;“再也”写出了深深的遗憾。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找出相关的句子细细体会。
第二,解读母亲的形象。
1.组织讨论:母亲的感人形象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体现出来的,画出你感受最深刻的句子,小组交流,说说其动人之处。
2.出示《我与地坛》里的一段文字: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对照上面一段话,结合文章相关语句思考:为什么“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理解:一是母亲深受病痛折磨;二是“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三是担心儿子不能“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
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品读重点字词及具体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五)写法探究
探究“借景抒情”的手法。
探讨问题: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多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绽开得烂漫?
一是通过菊花的烂漫衬托作者对生活的热情,这是以景衬情的写法;二是以菊花照应上文“母亲生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这件事,借菊花怀念母亲,同时照应了题目。
设计意图
引导了解常见的写作手法,体会写作手法的作用。
(六)活动学习
主题:说说给我最关爱的亲人。
参考文本素材秋天的怀念活动设计。(主题:感恩母亲)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1.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秋天的怀念同步检测。
2.拓展阅读。
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写一篇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
1.基础知识巩固。
2.让学生感受母爱并用行动和语言表达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