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师说教案范文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师说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师说教案 篇1一、教学设计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为此,我对《师说》的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时
1.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序”“辞”“赋”“疏”“传”等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
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
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
4.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老师打出关于作者韩愈的幻灯片,指名让平时语文学习最吃力的同学进行信息复位。用以当堂记住作家知识。
5.教师范读课文。
6.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7.提问:整体感知之后,大家发现本文哪一段与解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8.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9.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
10.在回答过程中讲清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
11.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破解解题时留下的悬念。
12.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
13.过渡到第一段,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14.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15.教师根据论点-教师的职责(正面)──教师的重要性(反面)──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这一思路指导背诵。
16.连贯背诵全段。
第二课时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4.完成海淀版练习册104页的第八题,全面了解本段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思路和方法的好处。
5.借助此表指导背诵。
6.连贯背诵全段。
7.默写全段。
第三课时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让学生归纳总结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方法的好处。
5.指导背诵。
6.理全文思路,背诵全文。
7.处理课后习题和海淀版练习册。
二、教学效果
当初设计的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达到。同时也顺利实现了在课上完成背诵、处理完作业的预想。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解决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从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文言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较好。第二天提问的结果也表明,同学们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学常识。课程结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能够背诵全文并默写。说明大家对本文的逻辑思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教学处在第一课时结束以后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对本课内容感兴趣并有较大收获。
三、教学反思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同时,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密度降低。即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提到文学欣赏的高度,在提升学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讲课时过分依赖事先的设计和讲究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他们没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后来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小学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如果我当时提供给他一个机会,相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探索氛围的创设乃至对求索精神的弘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师说教案 篇2一、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修订后的新教材,旧教材的七个单元压缩为六单元,但文言文单元却由旧教材的两个单元8课增至三个单元12课。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这也是重视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教材的三个文言文单元按着历史的顺序编排,即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魏晋散文,这样,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不仅有一个历史的纵向概念,而且对于每一时期的作家作品也有一个横向的把握与了解,从而,更好的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课《烛之武退秦师》就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词语、词组、文言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及逻辑思维方式。
五、教学方法
采用研讨点拨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设计
(一)布 ……此处隐藏24084个字……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填写下表: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1.古圣人与今众人(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2.对其子与对其身(自比) 爱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则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三、分析第三段:
以孔子从师的范例,从正面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可分两层。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11、师说教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小结: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四、课堂训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二、三段 2、积累文言字词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一、检查预习
二、分析课文第四段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三、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A、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C、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4、、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如动词后意义的变化:
① 耻:以……为耻。 ② 师:以……为师;向……请教(学习)。
③ 羞:以……为羞。 ④ 小:以……为小。
⑤ 奇:以……为奇。 宾客:以……为宾客(把……当作客人来招待)。
⑥ 粪土:以……为粪土(把……看得一钱不值)。
5、通假字 ① 受:通“授”。 ② 不:通“否”。
6、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四、思考: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其进步性显而易见。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但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既可以理解为韩愈看问题的局限性,他认为士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也应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通人的阶级偏见。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韩愈强调学习对提高智能的重要性。因为士大夫之族各方面的条件好于百工之人,受教育的条件好,文化层次相应地要高些,其“智”本应高,但出于耻学于师,才出现了“其智反不能及”的怪现象。文章重点是批评士大夫。士大夫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智却又不及人家,所以“其可怪也欤”。学习本文,主要了解其进步性,了解文章的精髓所在。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及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