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

时间:2025-03-31 10:15:00
核舟记教案汇编7篇

核舟记教案汇编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核舟记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核舟记教案 篇1

【资料先知】

魏学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教学目标】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自主学习】

一、基础字词句 A级

1.初读课文扫清拦路虎: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 ) 膝( ) 褶( )髻( )倚( )戌( ) 篆( )八分有( )奇( ) 诎右臂支船( )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疑问写在下面)

3.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问题探究:B级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

3.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

4.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概括段意。

6.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7.怎样表现奇巧、灵怪?

8.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抓住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片段品味】C级

一、阅读第(2)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二、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 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本文段的结构方式是 ;从表达方式看,侧重 ;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找出通假字,并分别写出本字。

⑴诎右臂支船 ( )通( )

⑵左手倚一衡木 ( )通( )

⑶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通( )

2翻译下面句子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4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5核舟雕刻的“苏、黄共阅一手卷”这一画面,表现出了画中人物怎样的神情?

6从什么地方看出船是顺流而下的?

【小结】

1.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 ( )

左手椅一衡木 (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约八分有奇 ( )

为字共三十有四 (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

2.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

中轩敞者为舱 —— 。

可:高可二黍许—— 。 珠可历历数也——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3. 其他

篛篷覆之中的“篛”,与“箬”读音相同、意义相同,本文中用“篛”。

4.词类活用:

卧右膝卧: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

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

【作业】

1、背诵 ……此处隐藏8180个字……为学”“为文”。这里指雕刻。

②“罔不”,是常用语汇。问学生“罔”可用哪个字来替换(“无”)。这是作者有意使用古语。

③“因势”“象形”可以读断,即“因其势而象物之形”。

“象”是动词,摹拟的意思。

3.概括本段内容(用讨论方式)

①赞扬雕刻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板书加圈字,下同);

结合课文:径寸之木,极言原材料之小/宫室。…木石,极言雕刻范围之广;“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极言技艺之精。)

②交代赠核舟事。

(可以问学生“盖大苏泛赤壁云’可否省去不写,并读一遍以示省去后上下文仍然连贯。只是于文义影响甚大,使下文即第2至4段内容失去依托。)

由上述内容引申出本段有提示全文的作用。

五、简介苏武游赤壁一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武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到使,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六、诵读第二段

此段和以下两段的基本教学程式是:①学生用一字一顿方式齐读一遍,教师按节奏领读一遍;②解释词语,概括段意。③练习背诵,并在试背过程中作诵读指导z④以提问方式外导学生弄清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以下只写解释、指导和提问的内容,不写过程。).

1.解释和指导:

①首句读法:“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其余四字句均作二拍,二字一拍。

②按这样的顺序记诵:舟首尾——舱。舱上篛篷——旁开小富。窗启——雕栏。窗闭——见字。

2.提问:

1) 山高月小”等四句为什么脍炙人口?

(这正是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象,一写水上,一写江边;一写秋景,一写冬景,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②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图?

(借文坛掌故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

  七、诵读第三段。

1.解释和指导:

①读法:“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

②佛印:与苏轼极要好。在黄州时佛印曾函请苏轼吃“皛(jiao)饭”(一碗米饭、一杯白水、一碟盐),苏轼则以请吃“毳(cui)饭(饭也“毛”,水也“毛”,盐也“毛”——“毛”,黄州方言,没有)回报。

③注意层次:首句写三人的相对位置;第2至5句写苏、黄;第6至7句写佛印(“总一分”式写法)。

2.提问:

①雕刻家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人识别这三个人物的?

(“峨冠多髯”是苏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谁知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

②为什么雕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

(联泛舟的背景来看这个细节,是足以表现人物的闲适生活和旷达胸襟,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

八、留作业

背诵第2、3两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略)

二、诵读第四段

1.解释和指导:

①“横卧”:横放。楫横卧,以示不用。

②读法:“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③也是“总一分”式写法:前两句总写,以辑定位,故先出拇。后两句分写,先出居有者,后出居左者——

2讨论: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为什么把他们的表情动作刻得如此细致?

(雕刻品是静止的,但“泛舟”的主题却要求给人以动的感觉。从揖“横卧”和两个舟子的自在神态可以看出,这时候的船正为《后赤赋》上说的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体焉”,这就有了动的感觉了。再加上居揖右那个舟子的“啸呼状”,还可以想像出此时江上有风,风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浓。)——

三、连贯诵读第2至4段(过程略)

四、学生自读第五段

1.齐读一遍后,先解释“题名”加“篆章”是我国书、画、雕刻作品的惯例,有防假冒的作用;然后就内容提出一些小问题(如有哪些字,什么颜色,清晰度如何)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

2.读《前赤壁赋》开头:“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再让学生对照“题名”,看看有何异同。

(雕刻家刻此作品也是在“壬戌”之秋,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无论如何也可从中看出雕刻家对苏轼当年的遭遇是感慨很深的——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步。)

五、小结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学生讨论后,归纳要点如下:

1.原材料桃核“修长”,宜刻成舟形。关键是“泛舟”的主题要求将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核舟”上 。

2.苏轼是主要游览者,但必有同游者,由此而想到苏轼在黄州时过从较密的黄庭坚和佛印;再将苏轼当时的闲适和旷达心情集中到与黄“共阅一手卷”上来,使主题思想变得极其鲜明。

3.借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点出游览地点和舟四围的景色,使“核舟”的艺术空间显得极其宽阔。

4.通过“一楫横卧”点明船在随水飘流,静中有动。

5.舟子“啸呼”,使人感到江上有清风徐来;佛印“矫首昂视”,使人感到四周景色在不断变化,也是静中有动。

五、学生自读第六段

让学生合上书本,想想:假定自己看过这样一件艺术品,最后还想说些什么。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不拘一格,如能涉及被删节的原文内容,应予表扬。

讨论后可归纳如下:①统计数字承第2至5段,极言细节之多;②‘借不盈寸”承第1段“径寸之木”,又承第2段“八分有奇”,极言原材料之小;③自然导出赞语“技亦灵怪矣哉”,点明全文中心。

  六、小结写法——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

讨论后归纳成三点:(1)正面是艺术品的主体,反面是附文,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2)舟长是整体,前、后、中是部分,所以先写整体后写部分;(3)中间带有背景性质,船头是主题所在,船尾是陪衬,所以先写背景,次写主题,最后写陪衬。

七、完成练习一第1题

1)略一。

(2)先找出译文的毛病:①“从头至尾即“长度”,此四字可删。②“竹篛做成的篷”是解释不是翻译。③前一个“可以看见”也是多余的话。④“八个字”可删,其义自明。⑤“石青”本有“上色”作用,“上色”多余“

附参考答案为下:、

船身长大约8分多一点,高两粒黄米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上面盖着篛篷;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共八扇。打开窗看,两边有雕栏相对;关上窗,可以看见有窗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窗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每个字都涂了石青粉。 (比原译约少 80字。)

八、布置预习下一课

《核舟记教案汇编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