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水教案范文八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水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汶河,了解河水被污染的原因。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3、让幼儿进一步体会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做好出发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包括喝水、入厕、检查衣服、鞋子是否穿好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强调参观汶河的注意事项,并提出参观要求:"认真看、仔细听,积极回答问题,随时听从老师的口令。"
二、引导幼儿有顺序地参观河水、河边的植物等,然后让孩子们讨论:"汶河的河水是什么颜色的?水上飘着什么?河岸上种了些什么植物?发现了什么问题?"水上、岸上垃圾到处都有,花草树木也被乱踩乱折,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是一片狼藉的景象。
师幼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人们乱扔垃圾、不注意爱护花草树木、不爱护周围的环境等)。
三、引导幼儿为保护汶河献计献策不往河边、河水里乱扔垃圾;爱护岸边的花草树木,不践踏,不攀折;不让小宠物在河边和河里大小便;不往河里乱排污水等等。
四、分发环保袋,师幼共同把垃圾带回家。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做保护河流的宣传员,号召大家都来保护水资源,从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2、定期组织幼儿去汶河,用实际行动来保护汶河。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水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空气的压力。
2.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试验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吸管、瓶子、水若干、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水宝宝会跳舞”
教师吹瓶子,瓶中冒气泡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游戏,仔细看好咯。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哦,你发现了有泡泡冒出来了,这个水宝宝像在跳舞一样,可爱吗?那你们知道怎么会冒泡泡的吗?
小结:你真聪明,知道向瓶子里面吹气,就能冒泡泡了,水宝宝就会跳舞了。
二、制作喷泉
1.师:看!老师这里还有个瓶子宝宝,可是它有个盖子,调皮的水宝宝想从瓶子里面出来透透气,但是不能拧开盖子,也不能直接倒出来,更加不能去捏这个瓶子宝宝,该怎么办呢?老师给你们提供了瓶子、吸管、盖子,你们一起去试一试吧。
幼儿集体实验。
2.请一名幼儿上来交流自己的经验
师: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师:这个办法好不好?我们一起去试一试吧。
幼儿第二次集体实验。
4.探索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插入了两根吸管,却吹不出水宝宝呢?
幼儿第三次集体实验。
三、揭示原理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水宝宝能从吸管里跑出来吗?
原理:当我们向吸管一头吹气时候,就会使瓶中的空气增加,空气压力也相应的增加,压力把水逼近另外一根吸管里,水就从另外一根吸管里出来了。
四、游戏:给小动物喂水
师:老师这里有四只小动物,他们都有点渴了,想喝水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本领去喂小动物喝水,好吗?
带领幼儿离开。
水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个、筷子、沙子、盐、玉米粒、糖、粘帖纸、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记录材料:水的溶解记录卡、记号笔。
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环节
一、认识实验材料。
老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教师介绍所准备的材料。
二、猜测:
幼儿思考:这些东西如果放在水里谁会不见?谁放在水里还存在?
师: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四个有水的杯子里,然后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搅拌,想想最后什么东西不见了?什么东西还存在?
三、认识活动标志
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
师:如果不见了,我们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还存在呢,我们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 √ )
四、操作活动
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沙子,盐,糖,玉米粒,分别放到这四个杯子里,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他们会怎么样的变化?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请你用标记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师:刚才小朋友都做了实验,都了解了,什么在水里会不见,什么还存在,
五、分类活动
你把会不见的物体与存在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见了我们给他贴上星星,存在的我们给他贴上花朵。
师: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沙子和玉米放进水中,通过搅拌还是存在的,盐和糖放进水中,通过搅拌就不见了。像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六、交流总结活动
师: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师:这些东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做实验,小朋友们刚刚看到了,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乱猜,要进行实验。刚刚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水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教学准备
1.多媒体 ……此处隐藏1965个字……1.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二)活动准备:
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2.试一试:
导语:“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
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导语:“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水不能象老师的一样好看吗?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红水和小朋友的红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请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师的水很浓,象是蜂蜜一样,粘粘的。告诉幼儿:“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红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
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红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四)活动建议:
本活动可以放在大班上学期进行,活动应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进行,以方便教师进行指导。
(五)活动评价: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水教案 篇8教案准备:
在幼儿园小朋友很喜欢给花儿浇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小朋友在给花儿浇水时浇了一遍又一遍,我连忙过去制止他:“浇这么多水,花儿会死的”。可他却说:“我一倒下去,水就没了,我怕花儿没喝够,所以多浇一点”。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天真、可爱 呀!他这一句“水不见了”引发了我们思考,“水为什么会不见呢?”这不正是一个引导幼儿去探索、去发现的切入点吗?
于是我们教师开设了一堂实验课,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活动中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让我们来具体看一看,这节课的具体内容:
教案目的:
1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教案准备:每位幼儿一个八宝粥的瓶子里面装上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见里面有毛巾)和一个杯子;每组一盆水;实物投影仪一台;海绵、布、棉花、沙、石头、水果网、泡沫、积木、餐巾纸、毛线等材料若干;图表一张。海绵、毛线、布、棉花、水果网、泡沫、石头、沙、积木、餐巾纸
教案过程:
1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老师采用变魔术的形式开始活动
1)老师拿出一个一杯水和一个空八宝粥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
结果是将水倒回来
2)出示另一个八宝粥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
是一样的
再将一杯水倒进另一个瓶子里,请幼儿猜猜这一次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
3)请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幼儿自由讨论
2幼儿自己动手像老师一样变魔术,找出水不见了的原因
1)教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八宝粥瓶子和一个杯子,请幼儿象老师一样变魔术,(做实验)看看水是不是也会不见。
2)幼儿实验后发现水真的变不见了,请幼儿把瓶盖子打开找出原因。
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
3)比一比原来放进去的毛巾和现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
毛巾一条是干的,一条是湿的,从而得出结论: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4)请幼儿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可以帮我们来变魔术.
3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看看生活中哪些东西吸水,哪些不容易吸水。并请幼儿说出来。
海绵 √ 泡沫 ×
毛线 × 石头 ×
布 √ 沙 ×
棉花 √ 积木 ×
水果网× 餐巾纸 √
4老师向幼儿介绍这些容易吸水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比如: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棉花做成棉签,打针的时候用等等。
教案总结:
这节课以变魔术的形式开始,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对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明明看见一杯水倒进了空八宝粥瓶里,再想把水倒回杯子时,水却倒不回来了,水到哪里去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请幼儿自己变魔术得出结果,和老师一样,他们也将水变不见了,这时幼儿的探究欲望更加强烈,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水不见了的原因,此时再请幼儿打开瓶盖找出瓶子里藏着的秘密,原来瓶子里藏的是毛巾,水就是被毛巾吸掉的。接着教师引导幼儿将刚刚获得的经验扩散到生活中,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幼儿继续在变魔术的情景中去探索、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然后再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整节活动过程中幼儿完全融入到魔术师的角色中,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的状态中,自觉的去寻找“水不见了”的原因,表现得很专注、很投入;而教师始终以一个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教师应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创造宽松的探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