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案

时间:2025-03-31 10:14:52
关于桥教案模板集合8篇

关于桥教案模板集合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桥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教学目标:

1、能快乐地演唱歌曲。

2、和谐地与同学合作演唱二声部合唱。

3、根据歌曲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过程:

一、感受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1、在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桥承载着人类的智慧,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人类文明的象征。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桥”这样一个单元,通过学习桥,了解人类丰富的情感生活。先听一首以桥命名的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2、这是一首欢快的舞曲,音乐简短,曲调平易,节奏规整,适宜与舞蹈。

二、学唱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1、请学生学唱《在阿维翁大桥上》。

2、采取独唱、齐唱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分别演唱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鼓励学生出判断,哪一段采用齐唱比较好,哪一段采用独唱比较好。

三、合唱部分的学唱

1、教师板书低音声部的骨干音:

solsol|dodo|solsol|dodo|

solsol|dodo|solsol|mido|

教师演唱高声部曲谱,学生在高声部第二小节进入,轻声演唱低音声部骨干音。注意结束小结mi与sol三度音程的结合。

2、请部分学生演唱高声部曲谱,一部分学生演唱低声部曲谱,轻声合唱。高低声部分分别延长各自的歌词,轻声合唱。

四、听音乐,创编舞蹈

1、歌曲唱会之后,同音乐引导学生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发表个人的意见,展示个人的设计。

2、学生集体学习其中两个动作。

3、学生围坐一圈,请三、五个学生唱着歌曲邀请其他座位上的同学跳舞。

五、结束全课

教学反思:

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和谐的演唱二声部的旋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2、欣赏歌曲《北京的桥》、《桥》。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2、欣赏歌曲《北京的桥》《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复习上堂课学习的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二)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桥》。

(三)听乐曲《桥》,感受音乐的情绪。

1、这首歌曲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请同学们再听音乐回答,水乡的小桥有什么特点?歌曲采取什么音乐形式来表现?

2、歌曲以说话的口气,长短不一的节奏,舒展的音调,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歌曲的第二段还是描写桥吗?如果不是,那么又歌唱了什么?

3、作曲家在第二段里歌唱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曲调和节奏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作曲家为什么这样处理?

4、歌曲高潮安排在歌曲接近尾声处,请同学们跟着录音机学唱,体会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

(四)聆听歌曲《桥》,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桥。

1、在歌曲的背景下,说说同学们所知道的桥。

2、聆听歌曲《桥》,说说个描绘的桥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3、除了从歌词判断,我们还可以从歌曲曲调的特点来判断。

(五)初步感受歌曲《北京的桥》

1、歌曲《桥》具有什么地方特点?也许学生们无法判断,下面再来听一首歌曲,对比两首歌曲,听一听哪一首歌曲更像北方音乐,哪一首更像南方音乐。

2、听歌曲,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取一个什么曲名比较合适。

(六)欣赏歌曲

1、聆听《北京的桥》,感受歌曲的情绪,说说个基本情绪。

2、聆听音乐,根据歌曲情绪变化,说说歌曲分为几部分。

3、跟着录音机哼唱前奏、间奏、与尾声,说说这些伴唱部分在歌曲中表达了什么情绪和意境。

4、跟着录音机哼唱歌曲,说说歌曲主歌与副歌音乐有什么不同。

(七)比较《桥》《北京的桥》与《在阿维翁大桥上》三首歌曲的异同。

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理解,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八)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1、学生试着默弹歌曲曲谱。

2、唱歌词,用乐器伴奏。

3、请一部分学生唱歌一部分学生舞蹈,一部分学生演奏课堂乐器,集体表演。

桥教案 篇2

课 时

总1课时

课型

阅读课

备课时间

20xx-10-9

第1课时

使用时间

20xx-10-10

教学目标

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重 点

同上。

难 点

同上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展示桥梁图,让学生读文、看图、练说话,在直观效果较好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2. 通过初读、精读、研读、迁移运用等语文实践活动由浅入深的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3. 问题设置分层次,教师参与问题讨论,在平等的气氛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及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板书设计

1、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感受特别) 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2、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景致动人) 构成丰富画面

3、长桥之美(富于创造力)

4、风雨桥(形式独特)

教 学 过 程

教学修改、反思

○导入

○简介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画家。

○在早读课读过书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或看播放有关画面)思考:在作者看来, “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提示: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 学生先思考或回答,教师再明确指导:

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此处隐藏6488个字……体悟洪水到来时人们的害怕,教师设计问题:假如你也是其中一员,此时你是什么感受?村民和你一样,也是惊慌失措。从而为下面反衬出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埋下伏笔。这局部主要通过读来烘托气氛,孕伏情感。

2、探究问题

2:感受在死亡紧逼时,老支书的从容镇定:

你觉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在书上勾画出最让人感动的语句进行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⑴交流感动之一: 老支书的第一次壮举: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教师设计问题: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为引起同学的共鸣,我范读7、8自然段: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让同学考虑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感悟“他像一座山”中“山”的含义。将危险的进一步迫近、人们的恐慌与老汉的表示对比起来读: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迫近。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⑵交流感动之二:出示课件: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为什么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对照读描写环境的句子: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⑶交流感动之三: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通过读和联系上下文让同学悟出:看似矛盾的举动,实际上包括了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身的无私胸怀。这时,老汉的高尚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也为下一环节的写话练习和理解题目“桥”的含义作了铺垫。

在学习三次感动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为了鼓励同学读出人物的情感,教师评价性的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在同学的读得较好的地方,教师可以分别给予“你命令的语气读出了老汉的镇定”,“你能把老汉读成一头豹子”,“你读出了老汉舍己为人的精神”等评价。

3、探究问题

3:感悟环境局面描写与表示人物品格的联系:

本文要歌颂的人物是老支书,为什么作者却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洪水、木桥、村民?这是作者将环境局面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怎样让同学掌握呢?我采用抓住两个对比来突破:第一抓环境的险恶与老汉的冷静形成的对比,第二抓群众的慌乱与老汉的镇定形成的对比,从而反衬出老汉顶天立地的人格。

(二)、揭示课文悬念,深化文本感悟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这时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引读,同学接读最后一局部。让同学悟出这样结尾的好处?从而感受作者设置悬念这种表达方法的奇妙之处。

2、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同学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只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更是老支书用自身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至此,顺利突破了课文的难点,老汉的高大形象也跃然纸上。让同学“情动而词发”,带着感动,带着敬佩,带着深切的怀念,写几句为老支书祭奠的话,既深化了老汉的精神,也丰富了同学的情感。

3、出示课件录音(

师:老汉走了,他用自身瘦弱的身躯搭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给了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身,他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中的一名杰出代表,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4、出示抗洪图片。

师:洪水无情,人间有爱,看,千千万万老支书一样的人又站了起来……

(三)、小结表达特点,阅读拓展延伸

1、教师和同学一起总结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⑴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⑵设置悬念。

⑶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⑷语言简短。

《课程规范》要求同学要在阅读中揣测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所以,让同学学习一些表达上的特点,也是第三学段的小朋友所必需掌握的。

2、语文学习是课内长骨,课外长肉,因此我设计了拓展阅读的环节:推荐的文章有《丰碑》、《“诺曼底号”遇难记》、《一个降落伞包》等。课后的拓展阅读能让同学总结这类课文的特点,更好的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而更重要的是能让同学以课文为起点,进行辐射阅读,把书读厚。

六、说板书设计

16、桥

洪水 老汉 村民

(势不可当) (大公无私、舍己为人) (惊慌失措)

桥教案 篇8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能听懂并会说Hi/Hello,I’m×××.Hi/Hello,×××.

2、并掌握单词:UncleBooky,Ken,Ann,Mocky.

3、用刚学过的句子学会自我介绍,要求模仿正确,语调自然。

4、听懂课堂用语Standup,please.Sitdown,please,并作出相应的动作。

二、教学重点:学会句型Hi,I’m×××.Hello,×××.

三、教学难点:学习用句子Hi,I’m×××.Hello,×××.进行自我介绍和打招呼。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教师面带笑容走进教室,先作自我介绍,用英语说I’m×××(教师自己的名字)然后用中文说我是×××。接着再说一遍英文。教师再说,从今天起我给

你们上英语课,我们大家一起学。

2、学习课堂用语Standup,please.Sitdown,please。

教师说Standup,please.然后伸出双手,掌心向上摆动,示意学生起立。教师再说Sitdown,please.掌心向下摆动,示意学生坐下。教师走到学生当中,边说边示意。全班学生做,小组做,最后抽查个别学生做。

接着,教师又站回讲台前,再慢速而准确地说一遍,让学生注意教师发音的口型。

3、学习单词Uncle

学习用句型Hi,I’m×××.Hello,×××.进行对话。

(1)教师在讲台前作示范,带表情和手势。要求学生注意看教师发音的口型和表情。

(2)教师再说I’m×××(教师自己的名字)。注意夸大口型发出I’m的音给学生听。让学生模仿发音。告诉学生意思是“我是”。让学生在后面接上自己的姓和名,表示“我是×××。”

(3)教师带领学生反复练习I’m的发音。在基本掌握后,再带领学生操练这

个句型,让学生在I’m后面说出自己的名字。练习两遍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Hi,I’m??这个句型,再教学生读Hi,告诉他们是“喂”的意思。

(4)学生自由练习句型,教师巡视指导。练习完后,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表演一下。

4、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5、布置学生在课后多练习刚学完的这个句型。

《关于桥教案模板集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