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5-03-31 10:14:41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 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设计说明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及面积知识的理解还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大量的感性认识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强化练习。

在教学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理解,加深印象。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描述方位和路线,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重视知识网络的建构。

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尝试把所学知识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并形成结构图,然后依据结构图依次进行复习,使所学知识有条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记忆到脑海中,不仅起到了进一步巩固知识的作用,也提高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带有指针的圆盘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系统地整理和复习“位置与方向”和“面积”这两个单元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复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复习教材位置与方向的内容,整理相关知识,小组内交流讨论,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2)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结构。

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适时引导并指名补充,同时给予评价。

(1)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西南与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3)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端指向南方,另一端指向北方。

(4)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极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太阳早上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刮风时,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3.整理完善,沟通实际。

(1)我们学过的八个方向分别是什么?

(2)先指名找出教室的东方,然后找出其他的七个方向,最后说说每个方向都有什么设施。

(3)根据路线图,简单描述行走路线。

4.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109页1题。

(1)按方位说一说,小清家的周围有什么。

健身园在小清家的( );公园在小清家的( );图书馆在小清家的( );东方广场在小清家的( );学校在小清家的( );医院在小清家的( );加油站在小清家的( );饭店在小清家的( )。

(2)公园在饭店的( ),在东方广场的( )。

小清家在图书馆的( ),在学校的( )。

医院在饭店的( ),在东方广场的( )。

饭店在公园的( ),在加油站的( )。

设计意图:提倡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复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合作回顾知识点,讨论知识之间的联系,自主整理所学的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经历“回顾——整理——提升”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又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重点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当学生计算到被除数的十位发现不够商1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恰当地引导,从分物的角度和除法本身的计算规则分别进行理解,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节 约(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 ……此处隐藏11136个字……标:明确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会验算自己的计算过程。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应用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在这阳光明媚、百花争艳的春天,到户外活动可以尽情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情操,今天老师打算带你们去春游,我们先来做准备工作吧!你知道我们应该做那些准备工作吗?(租车、买门票、买吃的)好,我们就先买水吧!

(一)三年一班买来120瓶纯净水,把它分到8个小组,每组5个人。提问: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⑴三年一班有多少人?5×8=40(人)

⑵还可以怎样提?平均每个小组分到几瓶?120÷8=15(瓶)

⑶平均每人分到几瓶?你们会算吗?在练习本上试着做,做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指名说是怎样想的。

①一共有多少人?5×8=40(人)

②平均每人分几瓶?120÷40=3(瓶)

答:平均每人分3瓶。还可以是:

①平均每组分几瓶?120÷8=15(瓶)

②平均每人分几瓶?15÷5=3(瓶)这两种方法的综合算式你会列式吗?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把你写的算式的同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板书:120÷8÷5120÷(5×8)这两种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有不同的地方吗?

今后在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二)下边我们一起去租车好吗?中队长到出租公司后说明了情况,经理听说是学生坐车,说可以优惠的,问中队长说“你们多少人?”中队长说“为了春游时安全,老师把我们分为4人一组,共10组”,经理说“本来应该收你们800元的,现在就只收你们600元吧!”同学们算一算我们每个人应该交多少车票钱呢?自己在练习本上做,同组同学可以交流,然后指名说是怎么做的。

①平均每组多少钱?600÷10=60(元)

②平均每人多少钱?60÷4=15(元)

还可以这样做:

①一共有多少人?4×10=40(人)

②平均每人多少钱?600÷40=15(元)

(三)同学们都知道现在正是旅游旺季,为了到景点时不用排队买票,老师提前打电话预订了门票,卖票的阿姨说:“30人以上可以按团体票算,你们有多少人?”老师说:“4人一组,共10组”卖票的阿姨说“按普通票算你们应该交1400元,按团体票算你们应交1000元就够了。”同学们算一算每人应交多少门票钱?自己试做然后与同桌交流想法。指名说说是怎样做的?

①1000÷4÷10

②1000÷(4×10)=250÷10=1000÷40=25(元)=25(元)答:每人应交25元门票钱。

(四)做好准备工作我们就可以出发了,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了————等,这时来到游乐场,同学们想坐高空揽车,2个人一辆车,一共需要20辆车,每张票10元,老师拿出买门票时节省下来的400元让同学们坐揽车,够用吗?学生做完后说说是怎样做的。可以是:10×2×20或者10×(20×2)=20×20=10×40=400(元)=400(元)还可以是:400÷20÷2或者400÷(20×2)

=20÷2=400÷40=10(元)=10(元)

(五)从揽车上下来,同学们想休息一下,来到草坪旁的长椅上坐下来,这时一个同学看到路边立着一块牌子,就大声地读起来:“我国森林面积逐渐减少,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北方的春天经常出现沙尘天气,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请您捐款种树吧!”中队长和大家商量后,大家一致同意把买车票节省的钱用来买树苗,节省了200元钱,每棵树苗5元钱,每捆10棵,你知道我们的钱可以买多少捆树苗吗?

①200÷5÷10

=40÷10=

=4(捆)

②200÷(10×5)

200÷50=4(捆)

=4(捆)

答:可以买4捆。

二、总结

今天我们不但自己做好了春游的准备工作,还在春游中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想象一下,过几年你再来到这个公园,将会看到什么景象?(绿树成荫)相信这些小树一一定会和你们一样长大成材,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乘法估算方法的过程,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2、能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能较准确的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我国人口十五亿,我国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我校有0多人,刘老师大约40岁等等,这些值都是估算值。

现在丫丫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估算一下,一起看看好吗?

学生读题并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事情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买门票大约要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帮忙估算一下吧!

你还有其它方法吗?(1)把9看作10,把92看作90,约需900元。10×90=900(元)

(2)把92看作90,需810元。9×90=810(元)

(3)把9看成10,需920元。10×92=920(元)……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把你估算的方法向你小组的同学介绍介绍好吗?一定要说清楚你估算的过程呦!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计算一下,看实际需要多少元?

想一想为什么有的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相差比较多,怎样做到合理地进行估算.

1.小组内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共同算法。

2.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

3.9×92=828(元)

把92看成90只不过少看了两个9,而把9看成10却多看了1个92,所以把

92看成90更接近计算结果。

四、实践与应用

1.估算一下:在大桥上观察,1分钟过去了38辆车,大桥上1小时有多少辆车通过?

2.估算一下这文章大约有多少字?

3.小组合作,估计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4.作业:书上45页第2题。

板书设计

估算

(1)把9看作10,把92看作90,约需900元。

10×90=900(元)

(2)把92看作90,需810元。

9×90=810(元)

(3)把9看成10,需920元。

10×92=920(元)……

实际计算:

9×92=828(元)

教学随笔: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