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桂林山水 教案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桂林山水 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桂林山水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桂树多)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2.理解词语: “波澜壮阔”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3、 出示:真静啊 真清啊 真绿啊真奇啊 真秀啊 真险啊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哪些特点?
过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2、品读漓江的水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 (指名一人读)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说话训练: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
(4)、把三个特点连起来读,感受排比句的特点。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小结: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6)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二段。练习背诵。
3、自读桂林的山,练习背诵。
刚才,我们了解了桂林的水,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课件)快速浏览这段话,和第二段比较一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结构基本相同,简直像第二段的孪生姐妹。那这一段用不用集体学了?那就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第三段,一边朗读一边品味,看看能不能用你生动的朗读把山的特点表现出来?
四、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桂林,欣赏这迷人的风光(配乐播放一组桂林山水图片:下面配《桂林山水歌》)
过渡: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齐读)
这哪里是流淌在笔尖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一颗灵动的心啊,让我们发自肺腑地由衷赞叹——(齐读)
2、 学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小结: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3、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作者、读者、游客、诗人、中国人、外国人、……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课文小结:
古语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五、课外拓展,加深感悟
这美妙的仙境让我们如痴如醉,难怪历来的文人墨客都愿不吝笔墨地大加赞赏,我们来听听著名诗人贺敬之是怎样称赞桂林山水吧!
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欣赏了如此迷人的桂林山水后,我们不由得为它的美景所折服。用“人面桃花相映红,树阴照水爱晴柔。枫叶红于二月花,红妆素裹更妖娆。”来形容桂林山水是再合适不过了。难怪乎,古人云——“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 教案 篇2
● 教学模式:质疑问难,主动求解
围绕课题 初悟课文 扣重难点 总结质疑
产生疑惑 解决初疑 质疑释难 拓宽思维
引疑 疏导 点拨
● 教学目标:
1、 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 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 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 教学时间:2课时
●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细读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 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你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
一、 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 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 揭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 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 听录音。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 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讨论:(1)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
(2)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3)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A、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讨论,比较意思相同但感情不同。第2句含有赞美漓江水得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感情朗读课文第2句话。
B、填空练习,体会写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得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
先填空,再体会所填内容,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讨论:从不同角度(感觉、视觉、想象)对重点词(静、清、绿)的具体描写。
(出示漓江水的课件画面,体会静、清、绿的程度)引读整句话。
C、 课堂练习,照第2句样子说句子。
公园里的花香()
校园里干净()
树林里的空气清新()
3、 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试读、齐读。(配上音乐画面)
4、 小结。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
三、 自主学习第3自然段,欣赏桂林山“美”。
1、 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或画面表达出来。(每人发一张白纸)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讨论。
(1) 你有什么发现?讨论时把练习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共同评议。
A、 写作方法上:(比较简单,学生大多能发现)
泰山 桂 奇
林 秀
香山 山 险
B、 理解词意。(较难理解,主要通过学生简笔画、桂林山的照片和老师的提示帮助结合理解。)
如:奇峰罗列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屏障色彩明丽(出示课件,“屏障”的样子与桂林山比较)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栽
3、 听课文录音,欣赏桂林山的画面,感受桂林山的“美”。
4、 配乐有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ü 总结。质疑问难,开拓思维。
ü 再次欣赏配乐、配画的课文朗诵材料,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四、 作业。1、作业本(1)第4题。
2、根据板书试背2-3自然段。
板书:19 桂林山水
大 海 静…..
水 清……
西 湖 绿……
(美)
泰 山 奇……
山 秀……
香 山 险……
第二课时
目标:
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搜集的信息,进行创造性阅读练习,深入地领悟文章语言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锻炼语文实践能力,通过阅读,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
重点:
在阅读实践真正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难点:
把课文内容与搜集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作用,促进学习感悟。
教学流程:
1、观看录像引入,进行尝试读背。
2、汇报搜集信息,教师吸收反馈。
3、提出学习建议,小组合用学习。
(小组学习建议:A.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朗读。B.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写一篇简短的读后体会。C.如果你是桂林人,你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D.文中哪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4、学习成果展示,引导评价点拨。
5、整体领悟内容,促进情感升华。
桂林山水 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果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些课文”,许多人都会提到这一篇。它的几个特点是十分鲜明的:
1、首先,它给我们的印象是篇幅简短,内容充实:
全文仅500字,是高年级教材中的短篇。别看文章短,内容却很充实,中间“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那两个片断,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在内容好的基础上,本篇中心表达得鲜明有力: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有口皆碑的。教材中歌颂中华大好河山主题的篇章很多。桂林一地,中外知名。读了这篇课文,“江山如此多骄”的自豪感,深入心底。
3、语言流畅、生动,这是本课又一特点:
四个段落,十几个句子,说句句精彩,都不过分。学生读这篇,不用督促,课上课下书声琅琅,人人可以背诵。
总之,这是一篇提高学生读写能力难得的范文。
【教学要求】
怎样教一篇课文,一方面要从教材本身出发,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这个班,我是从一年级一直跟上来的。学生对我的教法是熟悉了的。课内各种动笔的练习,学生都接触过。这是确定要求、安排教学过程的前提: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江山的秀丽,使他们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
2、学习“翡 (fěi)翠”、“嶙 (lín)峋 (xún)”等生字新词;复习修辞方法;读背全文。
3、结合片断学习,指导学生仿写“漓江的水”这样的片断。
2、3两项要求,各有侧重。第2项,词语的掌握,修辞方法的复习,课文的读背,都是语言训练的基本功,教学时一定要搞扎实。第3项,指导学生写片断,难度较大,教学过程应安排得细一些。
【教学过程】
讲授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由于全文篇幅不长,第一课时除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外,要拿出10分钟时间练习朗读和背诵。是的,许多该讲的东西还没讲,就采取先背下来再说的办法吧。
2、作业内容,安排三项:
书写词语;读背课文;思考问题“你喜欢这课吗?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齐背一遍课文。
2、听写重要词语,指定二人(优等生、后进生各一名)到黑板前写。其他同学同时在本上练习:
观赏 仿佛 无瑕 翡翠 扩散
攀登 峰峦 罗列 屏障 竹笋
倒映 迷蒙 围绕 画卷 碧波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那名优等生都写对了,另一人“峦”字不会写,“览”字写得不规范。全班同学同桌互相校对一下。
教师提问:
“谁发现自己有错别字?”几个人举了手。请一人说说应该重视词语的书写。
二、分析结构,归纳段意
“同学们,本课属于最为简明的一类课文吧?全文只有四个小段,条理十分清楚。”
1、先默读,再议论。
2、接着,自己在本上拟提纲。
3、最后,集中讨论、归纳。
⑴ 开头:
我们来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⑵ 中间部分:
① 漓江的水,静、清、绿。
② 桂林的山,奇、秀、险。
⑶ 结尾:
船行江上,如在画中游。
对照提纲,齐读一遍课文。
三、欣赏精彩片断
“本课中间部分写‘山’、‘水’那两个片断,相当精彩吧?两个片断的结构是完全一样的。由于时间关系,课内只重点分析、欣赏前一个吧。”
先指名(二人)背诵这个片断:
漓江的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欣赏的重点:
1、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这是个独立性很强的片断,生动地描绘了漓江的美景。从结构看,三个句子各有不同的作用:
第一句是“高高抬起”,说漓江的水比大海、西湖还美。但到底美在哪里,没具体写出。
第二句是具体描写,从“静”、“清”、“绿”三个方面,生动地表达了漓江风光。
第三句是动态观察,小船推波前行,才更能感受到漓江的美。
2、三个特点,排比得当:
这个片断写得这么好,与第二句三个特点的排比大有关系。描写一个事物,抓住它的三个特点写,既全面又具体。这里写漓江的美,连用“真静”、“真清”、“真绿”并列表达,收到很好效果。三个特点抓得这么准,作者是动了脑筋的。
3、语句生动,琅琅上口:
学生那么喜爱本课,与语言好这一条大有关系。“漓江的水”这个片断,三个句子各有特色,句句精彩。对比、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产生了相当好的语言效果,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四、课内练习
1、摘录句子,注意写法: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是引用的写法。)
2、拟出本课提纲。
3、抄写片断“漓江的水”。
五、布置作业
1、读、背全文,组长检查汇报。
2、默写“漓江的水”,说说它的结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