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

时间:2025-03-31 10:14:33
《曹刿论战》教案模板八篇

《曹刿论战》教案模板八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刿论战》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曹刿论战》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出示课件)

曹刿( )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之( ) 望其旗靡( )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 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 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品读课文 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

b、与战争(战车)有关的词

如:“鼓”、 “败绩”、 “驰”、 “辙”、 “轼”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点拨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在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当小老师,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战”,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问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出示课件)

a、战前请见

衣食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

祭祀弗加……小信未孚……神弗福

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取信于民

b、从战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而望……可……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

c、论战胜故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逐

(2)学生讨论

(出示课件)

a、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刿对他的回答满意吗?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c、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课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鲁庄公论何以战 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

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

战前: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无能

鲁庄公的“鄙” 战中:“将鼓”、“将驰”……急躁冒进

战后:既克,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战前:取信于民

曹刿的“远谋” 战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战后:后发制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小结: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的国君。

教师追问:难道鲁庄公身上没有优点吗?

学生合作探究:作为国君,国难当头,能保持清醒头脑,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并且不耻下问,虚心听取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

(2)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 角度分析。

(平时不烧香,临时 ……此处隐藏13549个字……表演式的朗读。

①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②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③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

2.同学们背读。

3.用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创意说明】

本教学设计的创意重点表现在教学中的“无提问”。

从“提问”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再就是“不问”,而“不问”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

但“无提问设计”的课是一定可行的——既然课堂教学中有“问”,也就可以没有“问”。但课堂上如果不提问,教学过程

不就散了吗?不会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朗读教学能够取而代之。本设计中的“正读、点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的教学流程就表现了这一点。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

于是,由于没有课中的提问:

就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教师的调控下,课文由学生读准读顺读美,课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讲出来、析出来、品出来,这就充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认读、理解、质疑、辨析、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

这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这就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研究教材、找准线索以及考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自己如何精要点示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

《曹刿论战》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读

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氛围。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3、小组竞读。

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

(可以四人一组,一人一段,一人评。)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⑵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⑷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⑸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译

1、学生个体自译。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解难。)

对与以下的重点难点字词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与老师之间互动解决。

⑴加粗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大小之狱

⑵判断句式:忠之属也

⑶省略句式:可以一战

⑷倒装句式:“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⑸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3、学生对照注释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第二课时

一、查

利用大屏幕中的题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是否真正理解。

1、古今异义;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4、通假字;

5、重点虚词;

6、重点文言句式

二、演

1、小组合作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寻找故事中可以想象的地方,增补情节,用白话文再现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三个场景人物人物活动

乡下曹刿乡人一次对话

宫廷曹刿鲁庄公战前对话

长勺曹刿鲁庄公战时指挥;战后对话

2、选择小组中三个同学上台来创造性地展现当时情景。

三、评

自由评说台上表演的同学,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点和当时的气氛。

四、探

学生根据对文本与课本剧的理解与感受来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1、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鲁庄公是个什么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

2、本文中写人与写事上采用什么手法?

3、长勺之战胜利了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课堂小结谈收获

《《曹刿论战》教案模板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