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科学教案汇总九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
2、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勾玄提要的能力;
3、激发、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筛选信息,勾玄提要
教学过程
导入
自然科学是是基础科学,科学技术推动着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们必须了解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这一单元,我们就将阅读几篇自然科学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能够通过勾玄提要从中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做好阅读笔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掌握文章所要传达的信息,才能逐渐积累我们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课时《数学与文化》
一、简介数学与文化
简单介绍数学与文化的定义。
数学: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文化:文化是一个包括人在社会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它的能力与习惯的整体。
二、阅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将文章中的重点语段标注出来。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1、数学文化的几个特点
2、数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数学中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关系
四、总结扩展
快速阅读《论数学(节选)》或《关于数学和科学的随想》,结合自己学习数学的体会,谈谈对这一学科的认识。
第二课时《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一、引入“熵”这一名词
熵
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
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
二、阅读课文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找出作者论述的要点,并作简要分析。
四、扩展延伸
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课时
自读第三、四课,作阅读笔记,写出文章的内容提要。
第四课时
教师选取历年高考科技文阅读作为训练题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科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学准备】
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三、如何控制噪音呢?
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呢?
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
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
3、介绍电子扩音器
科学教案 篇3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淀粉和滑石粉的区别,根据碘淀反应时颜色变化的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
2、在用碘酒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学习运用预测;在观察淀粉糊加入碘酒后发生变化时,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尊重事实,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淀粉、滑石粉、两把勺子、盆子1、盆子2(馒头、年糕、白菜、冬瓜、萝卜、马铃薯、蒜头等)、碘酒、滴管、记录表
教师准备:淀粉、滑石粉、两把勺子、盆子、碘酒、滴管、三个小瓶子、淀粉糊、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一)淀粉和滑石粉的比较
1、同学们看一下桌子上的两袋粉是不是一样,你们有办法进行区分吗?
2、学生观察比较
3、学生汇报
4、那么我们的判断对不对呢?我们还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法加以证明。
5、学生用实验进一步证明
(二)淀粉和滑石粉混合后,加入碘酒后会变色吗?
1、猜测:你们认为会怎么样?
2、混合时你准备用多少淀粉,多少滑石粉?
3、学生实验操作
4、汇报
大家也发现混合粉变色了,和刚才淀粉变的颜色一样吗?还有什么发现?
(三)寻找淀粉的踪迹
1、你们知道哪些食物里含有淀粉,请你们想办法把含淀粉的食物找出来。
2、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呢?
学生猜测
3、实验验证
4、交流汇报
(四)淀粉会消失吗?
1、猜测:淀粉和唾液混合在一起,淀粉还会继续存在吗?
2、怎么研究?
3、实验验证
4、引导学生继续提出新问题
(五)总结延伸:< ……此处隐藏2840个字……3、出示活动要求:
(1)、学会合作,学会倾听,活动有秩序,声音小,速度快,动作轻。
(2)、学会使用实验用品,不要让实验用品污染环境。
(3)、养成卫生好习惯。
(4)音乐停止,立即停止实验。
4、学生活动,填写活动记录表
5、提问:在这些物体中,哪些是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的?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原因是什么?
6、学生汇报并阐述理由
7、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黑色袋子我们可以利用哪些观察方法来辨别?(预设:用眼睛看)下面请大家打开袋子,再来观察一下。
8、学生活动并填写活动记录
9、汇报观察结果并说明判断理由
10、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透明袋子我们可以利用什么方法观察?(预设:用鼻子闻)
11、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汇报观察结果
12、提问:现在只剩下白糖水和水了,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分辨呢?(预设:用舌头尝味道)
13、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并汇报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辨别7种不同物体的活动,调动学生运用不同器官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做实验时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所有活动中去。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物体分类
1、活动:同学们知道了通过多种观察方法将这些物体辨别出来,真了不起。下面请同学们把这7种物体进行分类,把你认为是同一类的物体放在一起。并请记录员在记录表的物体名称一栏用○、△、□等符号圈起来。
2、汇报分类结果和分类的理由
3、出示物体的分类及标准:液体:像水、醋、红墨水……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液体。固体:像石头、树叶……有固定形状的固体。像空气……同样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气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对物体进行分类,再充分交流和汇报。明确分类的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思考
1、出示世界地图照片,问蓝色的表示什么?地球表面70%的面积被水覆盖着,看来地球上水很多。
2、出示一段干旱和水被污染的图片,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我们要节约用水、要保护水资源免受污染)
3、生阐述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播放水污染和干旱的图片树立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让学生思考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四、设计特色简述:
本节课由流水声直接导入:
1、在提取学生对水的认识,先给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再填充有关水的网状图。
2、在辨别水的环节中我选择了小石子、树叶、空气、红墨水、白醋、白糖水和水7种物体,让学生逐步通过手摸、耳听、眼看、鼻闻和嘴尝等多种感官来观察和辨别7种不同的物体,在教学到鼻闻和嘴尝时一定要在知道该物质安全卫生的情况下。
3、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物体:固体、液体、气体
科学教案 篇8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而科学对于幼儿来讲,就是生活中好玩的事情,是他们觉得好奇的现象,是他们为之感兴趣的东西。为了增加孩子们对空气的认识,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找空气。
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也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为幼儿进行探索活动提供了物质的基础,也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让幼儿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从而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通过小实验《手绢湿了吗?》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的争论非常激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个个睁大了双眼,仔细观察,动脑思考。
通过实验幼儿知道杯子中确实有空气。接着孩子们拿着保鲜袋去装空气和感受空气的流动,孩子们都在想哪里有空气呢?不过部分孩子对空气还是有一定的已有经验,很快就装到了空气,还有部分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和老师的引导先后也都装到了空气,孩子们拿着装满空气的保鲜袋,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同时也感受到空气到处都有,通过把气球里的空气放出来亲亲幼儿的脸蛋,让幼儿感受空气的流动。
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认识空气的作用,通过《吹泡泡》、《捏鼻子》两个游戏活动向幼儿展示空气的作用,使幼儿对空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幼儿对《吹泡泡》游戏非常专注,入神,都带着神秘的眼神看着杯子中时大时小的泡泡,从而让幼儿感受空气在我们周围并且身体里也有,空气是我们的朋友,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教师的无言是上好科学课的最高境界”。但由于自己的语言过多,导致了活动效果没有预期的好,还有活动环节设计还不太紧凑,老师准备的材料还应该更仔细选择,这样孩子的探索欲望可能会更强,游戏参与性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佳。
科学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初步认识植物的花和果实。
2、 会利用简单的图像、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植物花和果实的资料。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会利用简单的图像、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植物花和果实的资料。
教学准备:
一盆开花的植物、一盆挂满果实的植物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我们的植物一天天在长大,当枝上出现第一个花蕾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什么信息?
二、 新课
1、 花的记录
(1) 生交流第一次发现花蕾的日期,观察并记录花蕾的变化。
(2) 填写种植记录三。
(3) 师:一株植物一生中会开多少朵花?你有办法统计吗?
(4) 学生讨论交流,填写种植记录四。
2、 观察果实。
师:植物开花一般会怎么样?我们来观察辣椒果实的生长位置和外形特点。
生观察后交流,并画出辣椒果实。
师:我们怎么统计一株植物一生中会结多少果实?
3、 比较花和果实的数量,并画出花和果实数量统计图。
4、 数种子
师:数一数,一个果实中有多少粒种子?
师指导学生把辣椒切开,为学生准备好镊子、手套、白纸,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数种子,以免伤害学生的皮肤和眼睛。
学生讨论:通过自己的观察数据,想到了什么。
5、 整理我们的植物种植记录
师:植物的一生要经历怎么样的过程?
讨论小结:播种、发芽、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收获种子。
三、 全课小结
四、 课外作业
搜集植物一生的趣闻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