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案

时间:2025-03-31 10:14:29
《父母的心》教案汇总9篇

《父母的心》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母的心》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父母的心》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感知故事内容。

2学习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探究文章主旨。

助读资料

川端康成 日本现、当代小说家。他是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亚洲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的人。1899年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来祖母父母和姐姐有陆续病故,孤独忧郁其伴其一生。1926年写《伊豆的舞女》而成名。1968年因《雪国》《千羽鹤》 《古都》获诺贝尔奖。

一、自主预习,互检互测(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

1、完成练习册上的字音字形部分。

2、预习完课文,你认为父母的心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我的课堂我做主)

1、复述故事 注意:(1)抓住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讲。(2 )语言简明生动。

2、穷父母为什么要一次次从贵妇人那里要回自己送走的孩子?每一次换孩子的理由是什么?神情怎样?这是什么写法?

送孩子 理由 神情

送走长子时

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要回女儿时

3、用笔勾画出你认为最精采,最能表达感情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4、你如何看待父母亲调换孩子是的理由?他们是父母亲的心里话吗?

三、展示交流,精讲点拨(我参与,我快乐!)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升(再接再厉!)

1、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请你发表你的见解。

2、收集有关父母子女的格言、名句、诗歌或歌词。

3、请以“感悟亲情”为话题写一个片段,要有真情实感。(200字左右)

《父母的心》教案 篇2

教学目标:1、能体会课文中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能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和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教学重点:体验和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我们来作个调查:知道爸妈生日的同学请举手。(指名学生说说父母的生日)知道爸妈生日并给爸妈庆祝过生日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回答)

看来,父母在我们心中有可能不是第一位,可恰恰相反,孩子在父母的心中却永远是第一位的:下雨时,总能见到父母送伞的身影,生病时,总能见到父母担忧的神情,生日时,仍能见到父母发自内心的会心一笑。那么,我们今天就跟随川端康成一起来走近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心。

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110页。

二、新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准备回答两个问题:

①、请用简要的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②、你觉得这对父母可恶吗?他们居然要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货物一样卖掉。说说理由。

(建议大家朗读)

准备好了吗?荆老师注意到刚才朗读的过程中这个词有个别同学读得不很准确:褴褛 谁能告诉我它怎么读?学生读

相信通过刚才的朗读、思考,每个人一定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现在就请大家发表观点。

答案:①、 本文写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

请2—3人发言,比比谁更简洁。

提问:其他同学怎么样?有没有比他更简洁的?

②、(不可恶。

a、他们地位低下。一家六口,生活艰难,把孩子送出去,是现实所迫。

b、富人家条件好,孩子去了能过上好日子,也会减轻家里的负担。

c、他们最终还是把孩子要回来了。

因此,这对父母并不可恶。)

过度:这对父母不但不可恶,而且在内心深处痛苦地挣扎着,他们所作的一切源于对孩子的爱。而这种真挚的感情已经被川端康成用文字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些文字还原成真挚的感情。

2、再读体验: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细细品味,边读边圈点勾画,思考两个问题:

①他们既然把孩子送出了,为何最后又把孩子要回来?

②文中哪个画面最使你感动?请简述理由。

(可从神态、语言、动作入手,抓关键字词等方面分析)

a、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b、送走长子时。

c、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d、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e、要回女儿时。

答案:①、虽然理智告诉他们可以送出孩子,但这种理智经不起时间和感情的折磨,理性决策经不起感情的考验。爱子之心使他们难以割舍任何一个孩子,不得已,她们又向贵妇人要回了孩子。

3、三读感悟:

过度:文中的父母忍受不了与孩子的骨肉分离,最终把孩子要回了,那么,这一家人今后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四人小组讨论,时间3分钟)

①、这一家六口今后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越多越好。

答案:学生可以想象:a、一家六口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翻了身,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

b、一家六口到财主夫人的公司打工,由于工作出色,大儿子最终成了总经理家业的继承人。

c、由于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

d、生活艰苦、父母后悔没有送走孩子

e、贵夫人认这几个孩子为干女儿、干儿子,给父母孩子提供生活上的一部分保障

f、父母用100元开了一家小店,和贵夫人一家有生意上的往来——)

4、真情表白

过度:文中的父亲说:“宁愿和儿女饿死在一起,也不愿舍弃任何一个孩子”,这是一种爱的表现。那么,我们自己的父母呢?她们又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呢?

①、荆老师课前采访了一位嘉宾母亲,对自己的儿子期望很高,儿子犯错,她经常会责备儿子,那么,她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首先让我们来听听这位母亲的心里话。打出采访视频。

你是如何看待视频中妈妈的? 3位学生发言

对,虽然儿子身上有许多缺点,但他在父母的心中永远是最好的。生活中父母之爱的表现虽是朴实的,平凡的,但值得在记忆中永远珍藏。

②、学了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看了视频中的母亲,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父母是多么地爱孩子,那么,今天晚上回到家里你将如何向你的父母表白?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行动。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结束后挑选一位代表展示你们 ……此处隐藏2069个字……p>

一、开门见山,引入文本

1、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父母的心》。

2、请大家和我一起读读课题(“心”字重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复述故事(复述要详尽)

2、在掌握了故事情节后,我们能不能把它归纳得更简洁些?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2文章中的这对父母几次送出孩子,又几次后悔而要回?

三、深入文本挖掘主题

1、我就有个疑问了,这对父母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孩子三次送出去?

1贫穷到无法养活孩子

2希望孩子以后能过上好日子

2、既然送是体现对孩子的爱,这对父母又为什么一再反悔要回孩子呢?

1他们是不是那种随意爽约的人?

2这些理由看似合情合理,实际隐藏着父母什么样的感情?

③这种深切的不舍之情,你能从文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

④为什么会眼含热泪,难割难舍?

⑤无精打采的原因是什么?

⑥父母的魂魄是什么?

⑦加上痛哭失声,这一连串的词语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顺序?

12、父母的心在理智与情感中煎熬

现实:过上好日子——送

情感:万般不舍——不送

四、品味结尾,引发思考

1、请一位同学读结尾,看看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2、它有什么含义需要重读?

3、看到他们一家人团聚,大家是否感到高兴?

4、小小说的结尾常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出人预料,二是引人深思、回味无穷。本文属于第几种形式?

《父母的心》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2、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汪洋中的船,永远惦念的是港湾;高飞的倦鸟,始终牵挂的是故林;天涯的游子,无尽思念的是亲情。再优越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愫!这种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个平常但催人泪下的故事——《父母的心》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2、积累字词:褴褛( )( )

失魂落魄:

无精打采:

如数奉还: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2、分析人物形象:文中分别用了什么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了几个人物?概括其形象。

3、语言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本文语言细腻、深沉且蕴含深刻,文中哪些话语最让你感动,有感情的读出来,并说一说为什么使你动情?

4、深入理解父母之爱:积累收集反映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互相交流。

四、总结归纳:

1、这篇文章讲述 。

赞美了 的感情。本文的感情基调是 。

2、写作特点:(○)(1)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2)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父母的心》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作技巧。

2、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初读理情节、品读析人物、悟读明主旨。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

1、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感受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教学难点: 感受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和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这两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父爱如山,深沉而又伟岸;母爱如水,细腻而又温柔(板书)。那么父母之爱又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父母的心》。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老师指导补充

2、(1)给下列字注音或组词:

濑( ) 佣( )酬( ) 舱( ) 褴褛( )

(2)解释:

失魂落魄:

如数奉还:

3、作者介绍

同学们自愿举手回答和完善,老师补充注意事项:川端康成曾获得诺贝尔奖,作者身世对其创作的影响。

三、初读课文,理清情节

1、阅读课文,初步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受文中父母的心情变化。

2、划分段落,进一步掌握文章结构和故事的展开

破题(1、2)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开端(3-6)想领养孩子。

发展(7-12)三次送换子女。(送大儿子→用二儿子换大儿子→用小女儿换二儿子)

高潮(13-16)要回女儿。

结局(17)一家六口团聚。

3、小结:这个故事的三次送换,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小说情节的一波三折。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再读课文,想想:三次换子女时,父母分别用了什么样的理由?有什么不同的表情?你能从中体会到父母什么样的心理?完成下表: 次数 理由 表情 心理

五、悟读课文,明确主旨

三读课文,你觉得把孩子送给别人是爱吗?要回孩子是爱吗?说出你的理由。

讨论后教师总结:在父母的心头,儿女就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牵挂。不管是风来了还是雨来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庇护神。正如俗话所说: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送与不送都是爱。

六、总结

小说写作特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小说主题特点:浓浓的爱心 淡淡的哀愁(父母的心的内涵)

七、布置作业

1、仿写“父爱如山,深沉而又伟岸;母爱如水,细腻而又温柔。”

2、思考日常生活中父母为我们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出的努力,我们又做出过什么让他们欣慰的和伤心的事;把它们分别列写出来,交给父母。

【附】板书: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次数 理由 表情 心理

一 贫穷 眼含热泪 浓浓的爱心

淡淡的哀怨

二 接班人次序 无精打采

三 和婆婆太像 失魂落魄

四 太小、冷酷 痛苦失声 父爱如山,深沉而又伟岸;母爱如水,细腻而又温柔

作品风格: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

《《父母的心》教案汇总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