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

时间:2025-03-31 10:14:28
【必备】文言文教案四篇

【必备】文言文教案四篇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以公心的意思。体会祁黄羊的品质。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认真体会,能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体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高尚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简介祁黄羊,了解时代背景。

二、初读指导

1、了解本文主要写了祁黄羊的什么事?

2、理清文章层次,结合学习生字词。

第一段(12):祁黄羊因病辞职。

第二段:(311):祁黄羊两度荐贤。

第三段:(12):祁黄羊举荐受称赞。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学习第一段,知道祁黄羊辞职的原因。

四、学写生字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课后流利地读课文。

3、查找有关祁黄羊的故事、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串

祁黄羊

中军尉

辞职

举荐

解狐

祁午

悼公

深感意外

十分惊讶

出以公心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2、选择以上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3、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过渡: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这个故事,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这节课,我们就认真读读文中祁黄羊和晋悼公的对话,我们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人物的品质。

二、学习外举不避仇

师:打开书本,想想文章哪几自然段讲了外举不避仇的内容?请大家读读文章的3到7自然段。边读边想想人物会用怎样的语

气、语调来说话,再体会一下人物的内心。

生自读

指名读,其他同学听,评议,他们读得像不像,从他们的朗读中,能不能听出人物的内心。

生分角色读。

分组读。

三、学习内举不避亲

解狐能担此重任,可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入就病死了,于是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请大家读9.10两节,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生自读,指名回答。(抓住想了想,又郑重)(惊讶)

四、角色说话

过渡:这就是读到人物的心里去了。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祁黄羊这个时候,就在他辞职的几天里,一下子成了晋国人议论的对象,不止是悼公,整个晋国的人都感觉非常惊讶。如果你是晋国的普通百姓,如果你是文武百官中的一员,如果你是祁黄羊的亲朋好友,你会说些什么?来试试。

学生练说。

师:下面让我们听听春秋时期,人们对祁黄羊的不同声音。

五、再次体会意外之感

师:人们对祁黄羊的举荐众说纷芸,褒贬不一,他居然会举荐自己的杀父仇人,难怪悼公会

出示:悼公深感意外,说:解狐不是杀你父亲的仇人吗?你怎么会举荐他呢?

生齐读

师:而在举荐祁午后,又让悼公感到

出示:悼公十分惊讶: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举荐他,难道不怕别人说你偏心眼儿?

生齐读

六、解狐、祁午所想

师:而祁黄羊这样做,需要何等的勇气,需要何等的胸怀,当卧床不起的解狐听到祁黄羊举荐他时,他的心里感慨万千,他会想些什么呢?

师:当他的儿子听到时,他儿子暗下决心。你能听到他心底的声音吗?

七、祁黄羊的心声

师:祁黄羊是正直无私的,他是怎么样表达自己的心里的想法的,读读第十一自然段。

出示:主公让我推荐能替代我的人,事关国家安危,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生读。

师:从这一段你看出,祁黄羊有一颗怎么样的心?

师:所以,他只是想到的是什么?

而根本没去想

(只是想,压根儿没去想)

师:祁黄羊的心里一点不搀杂自己的私心,如果把人心比作天平,那祁黄羊的心就是最公正的天平,在这个天平上,他的指针一直指向的是什么?

生:是国家的安危,是国家的兴亡。

师:这就叫――

(出以公心)

(板书)

师:这里的公就是指什么?

(这里的公指的是国家的利益)

八、学最后一段

师:是的,他总把国家安危放在第一位,所以悼公被感动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出示最后一段。

师:对这一句话,有没有自己的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指名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还可以叫什么?

(出以公心)

师:是什么意思?(心里装着国家的安危,不装着自己的恩怨。)

师: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让悼公非常感动。几个月后,祁午接替了父亲,走马上任,军队管理得很好,悼公欣喜成分,在欣喜时,他心里不断发出这样的声音: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祁黄羊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

生读。

九、小结:

同学们,一个强盛的民族,一个进步的国家,一刻也不能没有祁黄羊这样大公无私的人。你知道还有哪些出以公心的小故事吗?

指名说。

回去把这些感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让更多的人记住像祁黄羊一样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受到感动。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伤仲永 教学设计。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 ……此处隐藏4547个字……独书为然 ( 这样 )

(4)特殊句式: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判断句)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省略句、倒装句)

若业为吾所有(被动句)

(6)本文中虚词“焉”、“而”的用法。 焉: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②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句中语气助词,作形容词词尾,同“然”。)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以上③④句三个“焉”都作兼词“于是”讲,相当于“在那里”。于,介词,在。是,指示代词,那里。“强假焉”译为“在有东西的人那里勉强借来的”;“高束焉”译为“把东西捆起来高高地放在那阁板上”,可活译为“……放在高高的阁板上”;“庋藏焉”译为“收藏在那里”。) 而:①授以书而告之日(并列连词,一说,递进连词,并且。)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转折连词,却。) ③必虑人强取,而惴惴焉(因果连词,因而。) ④归而形诸梦(顺承连词,可不译,或译“就”。) ⑤吾不得而见之 ⑥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⑤⑥句三个“而”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⑤句可不译,⑥句不译) ⑦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⑧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⑦⑧句均连接两个句子,可不译。

(三)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1、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第1段,是这一部分的总领,说明以下的话是专对黄生而言。

第2段,用藏书者不读、借书者快读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书非借不能读”。

第3段,用自己切身的经历作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借书读必专”,再次证明“书非借不能读”。

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勉励黄生把握机遇,勤奋读书。“公书”与“吝书”、“幸”与“不幸”对比,很有说服力。 结尾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再次表明对黄生的期望。

四、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从文章的各方面进行质疑,自问自答,至少三题。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领悟主旨。

1、文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明确: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列举哪三种藏书者不读书的例子?(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①皇帝藏书很多,但是读书的很少。 ②富贵人家藏书很多,可是读书的不多。 ③祖辈父辈收藏书籍、子辈孙辈丢弃书籍的事情很多。

3、本文第一人称代词有哪些?你掌握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哪些?

明确:本文第一人称代词有:吾、余、予;我们掌握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尔、汝、子。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深化了论点,扩展了论题。

5、“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这句话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是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借物者喜爱这个东西,担忧物主来讨而舍不得马上归还的心理。

6、“其切如是。”“是”指代什么?从中可见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是”指代:没有借到书回来后梦里还出现借书的情景。或:“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从中可见作者年轻时渴望读书的迫切之情。

7、文章的第三段,作者以亲身经历从正反两方面证明观点。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正面:年轻时借书困难,苦读而效率高。 反面:作官后,藏书很多反而很少读书。

8、“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叹”“惜”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年轻人珍惜大好时光努力读书的思想感情。

9、最后,作者向黄生提出什么希望?

明确:最后,作者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10课文结尾一句话,它在结构上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以“为一说,使与书俱”作结,在结构上照应了课文开头的“授以书而告之”。在思想感情上则进一步表达了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11、文章是运用什么方法论证“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的?

明确:(1)运用举例子的论证方法:概括列举了天子、富贵家、一般藏书家,有书不读的例子。

(2)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①天子、富贵者藏书很多而读书人很少的对比。 ②祖辈收藏书籍而子孙丢弃书籍的对比。 ③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与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不已”行为对比。 ④藏书者“姑俟异日观”与借书者“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心理对比。 ⑤我今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与昔日“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对比。 ⑥“张氏之吝书”与“予之公书”对比。 ⑦黄生“幸”与我的“不幸”对比。 ⑧天子、富贵者藏书很多,我年轻时、黄生现在无书的对比。

11、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书非借不能读”,年轻人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寻找机会,发奋读书,充实自己。

12、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作者对黄生所寄托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体会课文的中心论点,从中受到教益呢?

明确:①对于课文的中心,我们不应机械搬用,“书非借不能读”决不是“有书不读”,而应从读书精神上去体会。作者的意思是说借书比自己有书更容易去勤读,更容易把书记在心里,效果更好,即所谓条件差反而进步快,逆境能促人勤奋。所以我们理解课文中心,就是要发扬我国古人的身处逆境而矢志苦读的优良传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②作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攻读,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

二、课堂小结:

课文就“黄生借书”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年轻人努力寻找学习机会,发奋读书,充实自己。这对我们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自觉培养刻苦好学的习惯。

三、 拓展延伸

其实从古至今,很多人在面对不利条件的时候,都能积极主动的创造条件,奋发学习,你知道这样的例子吗?

战国时苏秦刺股提神、汉代孙敬头发悬梁。就以家贫买不起灯油为例,就有汉代的匡衡凿壁借光,晋时的车胤囊萤夜读和孙康映雪诵书,南北朝的江泌随月取光。这些人都身处逆境,凭着苦读精神终于成了大学问家。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苦读精神,战胜各种困难,使自己学有所成。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事例,制成读书卡片。

2、以“谈读书”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

《【必备】文言文教案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