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5-03-31 10:14:21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习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习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习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习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 ……此处隐藏20991个字……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4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

一、情景导入:

1、请看,这是什么呢?

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诉我们有趣的数学知识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淘气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硬币要和我们做个游戏呢。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小组汇报)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学生独自做后,集体交流)

三、实践应用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带,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

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4、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堂课什么地方最让你难忘?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