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擦起电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摩擦起电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摩擦起电教案1(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教具
挂图,投影仪,玻璃棒一根,丝绸一块,橡胶棒一根,毛皮两块,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演示:用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将玻璃棒置于碎纸屑附近,观察玻璃棒吸引碎纸屑的现象。
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答: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丝绸带了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
演示:将摩擦玻璃棒后的丝绸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
答: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提问4:想一想丝绸会带什么电荷?
2.引入新课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要解释摩擦起电现象,需要知道一些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
3.进行新课
(l)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点同学们在化学课上已经学过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哪位同学说一说水分子又是由哪些原子构成的呢?
分子和原子都是很小的微粒,不但用眼睛看不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看不到。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经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
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往下分。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由原子的核式结构可知,物质本身就是由带电微粒组成的。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指导同学看课本“原子结构”部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物体对外不显电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了物质的原子结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摩擦起电的原因。
(2)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由上面讨论可知,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本领弱的物体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与它相摩擦的另一物体上,这个物体失去多少电子,那个物体就得到多少电子,而电荷的总量并没有改变。
因此,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它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4)讨论与练习:(投影片)
①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都能带电吗?
答: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弱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多,得到电子的机会少;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少,得到电子的机会多;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所以,一般来说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通过摩擦可以使它们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但是,若这两种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都较强,就很不容易使它们通过摩擦发生电子的得失,因此它们就很难带上电。
②玻璃无论与什么物质摩擦都带正电吗?
实验:用毛皮摩擦玻璃棒后,去靠近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实验现象,结果:玻璃棒与橡胶棒互相排斥,说明玻璃棒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排出几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起电的序列:兽皮一羊皮一石英一玻璃一丝绢一木条一胶木一松香一硫磺。
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排在前面的物质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带负电。
③有人说:带电体发生中和现象时,正负电荷都消灭了,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中和现象的实质,也是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使原来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都恢到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④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
A.玻璃棒中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失去了电子;
B.丝绸上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c.玻璃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丝绸上;
D.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
(答:说法A和D正确。)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认真看本节教材。
2.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悬挂的小纸筒(图1)。小纸筒先被吸过来,这是因为______的缘故。当小纸筒与玻璃棒相触后,立刻又远离玻璃棒,这是因为______。
3.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甲和乙,相互摩擦后,下面哪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A.甲带正电,乙带等量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等量正电;
c.甲和乙都带等量正电。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 ……此处隐藏11932个字……梳子与头发摩擦后,怎样检验梳子是否带电?带什么电?
(3)想一想,除了课上讲到的,还有哪些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
摩擦起电教案13工作准备:
塑料筷子、塑料梳子、丝绸、小的泡沫屑或碎纸片、木筷子、铅笔
直接目的:
初步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
间接目的:
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活动延伸:
幼儿尝试各种物体进行摩擦,并找出什么物体能够摩擦起电。
操作过程:
1、教师介绍工作名称:“今天我们共同分享的工作是摩擦起电。”教师到教具柜请教具,将教具放到桌子中间,托盘放在桌子的右下角。
2、教师示范用梳子梳头发,反复的梳几次,将梳子的一端放在泡沫屑上方,请幼儿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3、将塑料筷子裹在丝绸里摩擦数次,将筷子的一端放在纸屑或泡沫的上方,请幼儿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4、请幼儿尝试。
5、总结:是因为在摩擦的过程中产生了电,所以才能将纸屑吸起来。这就是摩擦起电。
6、请幼儿尝试用木头梳子和铅笔摩擦,看能不能起电。总结:并不是所有的躯体相互摩擦都能起电。
7、教师将教具送回教具柜。
摩擦起电教案14活动目标
1、知识:通过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摩擦起电。
2、技能:通过探索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使用记录的方法。
3、情感:对摩擦起电的现象有探究的兴趣,能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到快乐。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通过探究探究,发现摩擦起电的现象。
活动难点:知道速度越快,能吸起来的小纸屑就越多。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能力:幼儿知道用完材料后要收好。
2、认知:幼儿已经认识尺子、吸管、小木棒、勺子。物质准备:
1、教具准备:一把尺子、一根吸管、一根小木棒、一个勺子、一盒纸屑、一个操作盘、三块画板、PPT。 2、学具准备:三盒不同材质的纸屑,四个空盒子、三十个操作盘、三十把尺子、便利贴。
3、场地准备:小一班活动室。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小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我是你们的石老师,今天我们班来了很多客人老师, 小朋友们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2、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有礼貌!
3、师:今天除了客人老师来到了我们班,还有一位客人也来了,小朋友们看一看他是谁。(出示装有纸屑的盘子。)
二、基本部分。
1、幼儿自由探索,把小纸屑放回盒子里。
(1)师:纸屑宝宝迷路了,想要我们班的小朋友帮他回到绿色的房子里,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2)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热心!在帮助纸屑宝宝的时候小朋友们也要注意, 不要把纸屑宝宝落在地上。现在请小朋友们到桌子旁用小尺子帮助纸屑宝宝回到他绿色的家里。
(3)幼儿站在桌子旁自由的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幼儿是用什么方法帮助纸屑宝宝搬家的。
(4)师:刚刚我发现,有很多小朋友都想出了帮助纸屑宝宝搬家的方法。现在有哪位小朋友想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
(5)教师提问两到三个小朋友。
2、小尺子来帮忙。幼儿初步探索摩擦起电。
(1)师:小朋友们的想法真有创意,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和你们都不一样的办法。小朋友们仔细地看哦!
(2)教师手拿一把小尺子,在头上摩擦。一边摩擦一边说:尺子头发擦呀擦,纸屑纸屑起来吧!说完把尺子放在纸屑上。
(3)师:小朋友们看,发生了什么!
(4)师:哦!原来纸屑被尺子吸起来了。尺子在头上摩擦一段时间后能吸起纸屑, 这个现象叫:摩擦起电。
(5)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去桌子上用老师的办法帮助纸屑宝宝。
(6)幼儿站在桌子旁边进行操作,教师指导并观察幼儿的尺子在经过摩擦之后是否能吸起更多的纸屑宝宝。
3、幼儿再次探索摩擦起电。
(1)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聪明,都能用尺子把纸屑宝宝吸起来。现在老师要请两位小朋友上来表演一下,小朋友们看看有什么不同。
(2)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3)师:为什么一个吸得多一个吸的少呢!
(4)师:哦!原来,吸得多的小朋友是把尺子放在头上用力的、快速的摩擦一段时间。你们想试一试吗?
(5)幼儿用尺子再次进行探索。
三、结束部分。
1、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厉害,都能用小尺子帮助纸屑宝宝搬家!小朋友们看:画板上有什么?
2、师: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三种材料,哪一种能把纸屑宝宝吸起来。请小猫队的小朋友上来领纸,你觉得那一种材料能吸起来纸屑宝宝,就把纸贴在上面。
四、拓展延伸。
师:小朋友们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试验一下,看看这三种材料,哪一个能吸起来纸屑宝宝。我们明天一起看一看你们的猜想到底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活动总结
这节课中我的教态良好,基本上能照顾到每一位幼儿。但是我的语气不够丰富夸张, 没有在尺子吸气小纸屑后表现十分激动。我的语句不够精炼,无效问题较多。在上课之前没有仔细的检查每一把尺子,导致试验的结果不理想,在这节课中,重难点不是很突出。下次要多改进。
摩擦起电教案15活动目标:
1.感知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已初步感知摩擦起电。
2、每人一把塑料尺子,碎纸屑,大块厚卡纸,泡沫渣,毛线头,细羽绒,小石子,水彩笔,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搬运小纸屑
小纸片怎么被吸起来的?
二、尝试与讨论
1.塑料尺在毛衣上反复摩擦几次,然后接近小纸屑。
2.有什么新发现?尺子摩擦后为什么会收起小纸屑?
3.幼儿操作。用吹鼓的气球表面、塑料袋表面、塑料笔或塑料梳子等。
活动结束:
生活中什么时候感到有静电?
活动延伸:
1.观察静电,如睡觉前,脱毛衣,看看能否听见“噼啪”的声音,能否看见“火星”。
2.了解如何消除静电,如用水或钥匙。
活动反思:
活动让孩子识别摩擦产生静电的材料,体验猜想和验证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采用幼儿身边常见的现象,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注重幼儿发现交流和分享,活动符合“科学启智”研究理念和精神。基本完成预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