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汶川大地震相关录象图片[课件] 课前5分钟(眼保健操)
一、 检查预习,导入课文: 2:25—2:30
出示词语: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课件]
指名读
师:词语是有味道的,如何能读出词语的味道?
生:想象画面读。
师:真是个银点子,你来试试,可以吗?
指名读
师:其实要想读出词语的味道还有个金点子,那就是将词语放进句子中,谁来试试
出示句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0特级大地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 ),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他用生命( )了( )的( )。[课件]
师:完全正确,有声有色,一起来体验!
齐读。
二、精读课文
(一) 师: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2:30-2:40
生:这是什么样的姿势?
师:学贵有疑,学贵有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圈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相关语句:
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2、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交流
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
学生齐读课题: 最后的姿势
师:他是谁?
生:谭千秋老师
(二) 师:这又是什么样的老师?从哪些语句读出来? 2:40-2:55
学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圈画出相关语句,写下批注。
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读书方法:读进去读出来
全班交流并相机板书(四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写、读、说)
你读出了怎样的谭老师?
学生板书并说明:
忠于职守 临危不惧 普通 智慧 亲切和善 舍己救人 果敢英勇 大爱无言……
师相机补充: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环境场景描写
师: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出示:人们这样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我们这样赞颂他: , ![课件]
齐读学生板书中的词语
师:这就是谭老师言传身教的人生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课件]
学生齐读
三、拓展小结:
师: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来临之际,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只是其中之一
[课件]
《感动中国》音乐声中出示其他教师事迹资料
师:这还是
的姿势
学生:爱 英雄 责任 师德
学生齐读课题 最后的姿势。
默哀祝福 课件展示祝福图片
师:他们的英勇行为证实了地震灾害可以破坏我们的家园,但破灭不了13亿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战胜困难的决心。
[课件]
师:山可移
生: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决心不会移
师:水可阻
生:阻不断中华民族的血脉情
师:少年智则中国智
生:少年强则中国强
师:有这样的老师塑造我们的师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这个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华民族呐喊
生:汶川加油!
四川加油!
中国加油!
师:全体起立!让我们向谭千秋,向像谭千秋一样伟大的人民教师,向无数留给世人最后的姿势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生行少先队队礼!
课件展示最后姿势图片
作业超市:
1、 写话《谭老师,我想对您说…》
2、 四人小组合作一份主题为“地震”的手抄报
3、 搜集资料,准备班会课进行“最后的姿势”英雄故事演讲会。
推荐阅读:
刘 肖的《我该想到》
【教学总结】
今天的课堂有点沉闷,虽然课前作了充分地准备,可学生似乎不是很领情,虽然习惯了学生的默默无闻,但心里还是失望!幸好这个班听话守纪律,基本的目标倒也能达成。反思如下:
感触一酸如在教学环境描写的四句话时,我组织学生充分朗读,抓住标点等感受情况的危急和老师的处变不惊。虽然有个别学生参与了回答,但波澜不惊的朗读又让这种危机感减弱了很多,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只好作罢。
感触二甜在品读老师的言行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而后我又追问:谭老师不怕疼吗?他不渴望美好的生活,他不怕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伤心难过吗?谁来说说老师的心声?这时学生似乎有点动容了,他们说:“我一人换来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值得!”“他们还有美好的未来,我怎么忍心他们就这样走了呢?”就这样在交流中我顺势问: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谭老师?学生的理解就比较到位了。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8年5月12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7万人遇难,37万人受伤,1.7万人失踪,损失达4000-5000亿。但是,灾难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灾难,还有其他的,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板书:最后的姿势。
2、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二、检查预习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谭千秋?(学生讲,补充)
2、请同学们准备好默写本,听老师报:
洗漱、废墟、震撼、凹下去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订正)
3、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预习时就了解意思了?(重点:震撼、诠释)废墟这个词能看图片说说吗?
4、你在预习中,读书的时候,你认为有哪些字要提醒大家?(指名讲)
5、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6、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7、交流初读情况:你们想怎么读?请谁读?(评议)
三、理清课文脉络
1、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言两语概括出来。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四、作业: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地震来临的一刻,用书上的一个词语也可以说是——生死攸关。
2、什么是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生死攸关的一刻就是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的一刻,那时候,谭老师作出了怎样的抉择?让我们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二、感受人物品质
1、过渡:课文又将我们带入那场灾难,读读课文2-7自然段,用笔把环境描写的句子画下来,好好读读这些句子。
环节一
⑴、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灾难的发生。为课文打下凝重的底色)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从“!”你又读出什么?课桌摇晃、楼房摇晃,你会感受到什么,你会怎么想?)指导朗读
⑶、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摇晃的越来越厉害意味着——
刺耳的吱吱声意味着——
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意味着——
读读这句话,感受危险迫在眉睫。
⑷、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这地动山摇中,我仿佛看到那所学校的孩子——)
环节二
出示四句环境描写,从课桌摇晃到地动山摇楼房塌陷这种人间惨剧,这种过程一共多长时间?
短短的几秒钟啊!看看我们的谭老师做了什么?
2、换一种线条,把描写谭老师的句子画下来,一个动作、一句话都会体现出谭老师的精神,请你认真去读,并且把感受批注下来。
⑴、“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在这句话里讲了大公无私,“大公”的意思在这句话里已经有了——
无私的意思是——
这样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却用悲壮的一幕来实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⑵、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能想象谭老师当时怎样大声喊吗?(神态,动作)指导朗读。
来不及多想,但是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他没有少想,就是——
谭老师讲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你在教室里拿着摄像机拍,你的镜头里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如果你的镜头转向谭老师,你又会看到什么?
当孩子们逃向生的希望的时候,教室里有一个人没有动,说说当时谭老师在干什么?
⑶、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了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注意谭老师的动作吗?拉、撑、护几个动作一气呵成,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谭老师,你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的血肉之躯,
为孩子挡住---------
为孩子挡住---------
给你我的翅膀,让你继续飞翔。
3、师: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三、评价人物品质
1、学生轻读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2、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地震时,眼看……身上。”
“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⑴、学生默读文章句子,思考: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⑵、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扑留)(这一扑说明了……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歌颂人物品质
1、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2、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3、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4、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切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5、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因为,说是责任那又因为。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6、就像诗人臧克家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五、升华情感
1、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有人写了这样的一首诗——
爱
——献给谭千秋老师
你用身体写出了
比任何书法作品都美的
爱
成就了一个最完美的雕塑
成为永恒
弧线
⑴、学生自读
⑵、指导感情朗读
2、此时此刻相信你也有很多的话语想对谭老师讲,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你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六、拓展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交流所搜集的资料,交流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