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案设计

时间:2025-03-31 10:14:08
《狼》教案设计

《狼》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狼》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狼》教案设计1

设计意图

故事《一只有教养的狼》主要在阐述“读书”的好处及乐趣,选择“大野狼”作主角,意图揭示读书可以将野蛮个性转变成有教养的气质。透过幽默成趣的写法以及画者诙谐自然的画风,作者极力摆脱教条式的呈现故事,让书读来妙趣横生,津津有味。故事主角大野狼的造型,不是那种恶狠狠的凶模样,瘦弱、拙趣,还带点逞强表情,看了不禁让人产生几许同情。由于大野狼的造型成功,让更多幼儿接受他,也接受所传达的读书的趣味。

活动分为第三环节进行,第一环节中鼓励幼儿通过观察图片,用恰当的词汇来描述狼的形象,并通过猜想,帮助幼儿开启故事之旅。第二环节中分段讲述故事,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并展开讨论,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推进故事的发展,逐渐靠近故事要表达的主题,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最后通过分享故事,让幼儿感受共享故事的快乐,从而进一步让幼儿感受读书带来的愉悦。

活动自标

1.欣赏绘本,了解阅读带给狼的转变,知道读书的好处。

2.感受故事中狼对读书的坚持,明白获得成功是需要付出努力的道理。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狼前后四次不同的行为转变。

难点:帮助幼儿理解读书的好处和重要性,知道读书需要坚持

活动准备

1.故事PPT或绘本《一只有教养的狼》。

2.幼儿用书第3册第9~10页

活动过程

(一)你心日中的狼。

1.出示一只大野狼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狼?(凶狠、野蛮。)

这样的狼会受别人的欢迎吗?

(鼓励幼儿通过观察图片,用恰当的词汇来猫述狼的形象。并通过猜想,帮助幼儿开启故事之旅分段讲述故事,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并展开讨论,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推进故事的发展,遷渐靠近故事要表达的主题,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

(二)大野狼的故事

1.第一次去农场(故事第一段)

提问:大野狼为什么去农场?一大野狼是怎么进农场的?小动物们和他说了什么?大野狼想做一只怎样的动物?你认为教养应该具有怎样的行为?大灰狼该怎么办?

2.第二次去农场(故事第二段),提问:

大野狼决定去做一件什么事?他是怎么学习的?成为优秀学生的大野狼是怎么回到农场的?

小动物们理他了吗?为什么?你觉得大野狼会怎么办?

3.第三次去农场(故事第三段),提问:

大野狼去图书馆做什么?他第三次去农场的时候,是怎么进门的?小动物们喜欢大野狼的故事吗?

4.第四次去农场(故事第四段)

这回大野狼放弃了吗?他是怎么去做的?

第四次国到农场的大野狼是怎么进门的?

这回大野狼成功了吗?

(这个环节是帮助幼儿梳理故事的主题,通过经验迁移帮助幼儿知道读书要学会坚持,读书能改变人们的行为和习惯。)

(三)读书的真谛

1.完整欣赏故事。

为什么故事的题目叫“一只有教养的狼”?

2.读书的真谛

看图讨论比较大野狼四次进农场的区别。

3.教师小结: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内化成教养。因为读书,野蛮的狼变成了一只有教养的狼。这只狼在求学的过程中坚持到底的毅力,促成了他的成功。

4.阅读分享。

故事中的小动物们想到全世界去讲故事,你觉得这个建议好吗?为什么?

你有哪些好的故事愿意与同伴分享吗?请你找一个好朋友,相互分享好故事。

(最后通过分析故事,让幼儿感受共享故事的快乐,从而进一步让幼儿感受到“读书”带来的愉快。)

活动延伸

1.在熟悉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在表演区开展表演活动。

2.故事分享会:每个人提前练习讲一个好故事,到幼儿园来与同伴分享。

3.结合幼儿用书,引导幼儿尝试画一画大野狼四次进农场的不同形象,或试着发挥想象续编以为表演区的表演设计宣传海报。

4.教师可以和幼儿讨论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并在日常活动中开展一些与生活礼仪教育相关的活动。

《狼》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

2、引导学生认识“欺、侮、岔、仁、涂、掩”6个生字,理解“欺侮、岔道、仁慈、糊涂、掩面、知书达理、积德行善、信以为真”词语。

3、辅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和表演剧本。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自学能力。

2、理解词语意思,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古人为咱们留下了许多生动有趣,令人深思的寓言故事。今天大家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东郭是人的姓,他是故事中虚构的人物。这篇课文是把寓言故事改编为了剧本。

问:读了课题,你们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自学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把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并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自己思考或查字典后,仍不理解的词句意思,课文内容,用笔画标注出来。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检查读书,交流成果。

(1)学生先汇报自己找出的字音重点;读书时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最后,学生把自己找出的字形、字义难点,进行全班交流。

(2)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3.默读思考:剧本中的事情经过是怎样的?

(三)小组讨论,检查自学。

[意图: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注意倾听的能力,思辩能力。]

1.轮流读文,读准字音。[要求:画出读错的字词句,读完订正,再练读。]

2.提出疑问,交流大意。

(1)学生认真思考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帮助解决。同学说出答案后还要谈理由。

(2)通过讨论,确定本合作小组的最佳“剧本事情经过”。

(四)全班讨论,检查自学。

1.指名读书,了解全文。

(1)读书声音洪亮,读准字音,不丢字, ……此处隐藏16387个字……的黑暗有较深的体察,激发了他愤世嫉俗的感情,积20年时间写成《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借以抨击和讽刺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黑暗现象,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3.分析屠户的勇敢和机智。(过渡语:狼最终结果被两毙,屠户的机智和勇敢起来很重要的作用,很值得我们学习)

假如你路遇歹徒,你会从屠户杀狼中得到什么启示?

四、体会文章文笔简练和情节曲折。

(过渡语:狼阴险狡诈,手段变化多端,使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曲折离奇,屠户的心理活动也是波澜起伏,现在我们来体会一下。).

假如在文中加一个“啊”应该放在什么地方?用怎样的语气读?

  五、布置作业

请你以屠户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要求发挥想象,补充课文中省略的地方。

《狼》教案设计14

一、课题:狼(第二课时)

二、课型:新授课

三、执行人:学校:编号:0111014

四、教学目的:

1、认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3、理清故事情节。

4、通过课文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五、教学目标

1、分解教学内容

课目内容分解表

课目名称

知识点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应用

狼1、掌握重点词:缀、窘、瞑、隧、洞、其、之、苫蔽√

2、故事情节√

3、分析寓意√

4、有节奏朗读课文√

2、具体描述各知识点教学目标

知识点学习水平描述内容行为动词

1理解通过阅读讨论了解大意理解

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语

2理解再读课文理清情节归纳

应用把故事讲给大家听描述

3理解故事包含的道理讨论

应用日常生活中要勇敢地同坏人坏事斗争讨论

4应用设身处地地朗读课文朗读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故事情节及寓意。

难点:理解名词活用。

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1、设计思想

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借助计算机,以画面和文字相结合,学生自读和教师讲解相结合,使学生从视、听、练方面整体上把握文章,理解关键词句,悟出寓意。

媒体选用表如下: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中的作用使用方法

1多媒体课题激发阅读兴趣边看边想

2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弄懂大意边看边思

多媒体展示屠户的特点服务于主题边看边读

3多媒体展示狼的本性

4多媒体再现场景整体感受边看边说

七、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简述

首先故事铺垫,引入课题。然后通过领读、全班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再从结尾的议论启发,紧扣重点,理解寓意。最后进行思想教育。

在把握故事情节时,抓住重点词句的意义进行理解。归纳出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情节。最后复述内容。。

2、教学结构流程图(附后)

八、形象性练习

1、观察学生是否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

3、绘声绘色地讲出故事。

九、板书设计

屠机智、勇敢

遇惧御杀

狼阴险、狡诈

寓意: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流程图

《狼》教案设计15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捕杀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述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3、感悟作者通过分析具体事例而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鹿、狼、林”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

教学方法:

快速阅读、感情朗读、口语交流、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预读课文并搜集有关资料。

2、教师做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关于“狼和鹿”的童话故事吗?在童话

中,你觉得“狼和鹿”分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二、快速阅读课文1、2自然段。

1、课文如何描写森林的,你能找出相关的词句吗?

2、“罗斯福”是何许人也?他下了一道什么命令?为什么下此命令?

三、感情朗读3、4自然段,说一说

1、

命令颁布后:狼被__________;鹿成了森林中的________。

2、、我的口语-------Very

good

假如你就是一只受到宠爱的鹿,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四、用喜欢的方式自学5、6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狼消灭后,森林发生了什么变化?

狼消灭后,鹿群发生了什么变化?

2、回忆《蛇与庄稼》一文,写“鹿、狼、林”之间的关系图。

3、用适当的语气朗读这一部分。

4、、口语练习:

假如你是余下的苟延残喘的鹿,现在的你又会说些什么?

五、我帮总统找原因——(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7、8自然段)

1、为什么会发生“鹿死林毁”的悲剧?你能补充完下面关

系图吗?

(

)

灭绝后→

(

)

快速繁殖→(

)毁灭→

(

)灭绝

2、

罗斯福总统错在什么地方?

六、这个故事说明: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动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断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

至整个生物界中

这种

相互关系。

七、“我”有收获了。

学生自由发言,谈论自己的收获。

八、课外延伸

通过画面进一步认识“狼”,在生活中学习狼的优良品质。

《《狼》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