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数学教案1课题: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 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 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 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锐角、直角和钝角。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大三角板、磁铁、一条大红领巾、实物钟、小黑板(五角星、3个孪生角)、剪刀、课件、一张简笔画。
学具:一幅三角板、剪刀、水彩笔、四张卡纸(画角、简笔画)、一组(7个)角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瞧:
(课件出示:一个角。)
师:那你们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的影子。瞧:国旗上有4个角,而且都是直角。你们还能找出其它地方角的影子吗?
学生边找边介绍。(大部分找出的都是直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许多直角的影子,你想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动手画,引导学生说出画角的工具。画完后,同桌验证。
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画直角的过程,并且边画边介绍。
二、创设情景,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1.从实物中,比较抽象出两类角。
师:刚才同学们从我们的教室里找到了许多角的影子。现在我们再一起来找找红领巾上角的影子吧!
出示红领巾。
师:谁到上面找一找红领巾的什么地方有角的影子?
学生上台边比划边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简洁、准确地描述角。)
师:这3个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1:下面的这个角好象是直角。
生2:下面的角比直角大。
师:那么该怎么判断它是直角还是比直角大呢?
引导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比直角大。
师:真棒,同学们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懂得借助工具来判断。那你们能够再借助这个工具来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角,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大的角。
师:那左右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此处隐藏10563个字……>
(一) 情景引入(听“小故事”)
(二) 认识对称图形
1、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当学生说出“两边一样”时,再出现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象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图形”,这里还有一些对称图形,还有一些剪出来的。(飞机、鱼、龟)
2、 动手剪对称图形(讨论怎样才能剪出对称图形)
a、 师示范剪对称图形(一张长方形的纸,并对折,画出一半的形状,剪下来,打开,“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它是对称图形吗?
b、 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画一画、剪一剪,剪出一个自已喜欢的对称图形)
c、 学生展示自已剪的对称图形
(三) 认识对称轴认识对称轴(每个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你能不能给这条折痕取一个名字?)
对称轴(师画虚线)
(四) 巩固练习
1、 欣赏对称图形(你能列举生活上的对称图形吗?)
2、 P68(做一做)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小鱼的对称轴在那)对称轴有横的、还有竖的)
3、 P70第2题(4人小组)折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来。
4、 P70第3题,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习到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案14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地应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 1 2 3 4 5
人数 5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口诀。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2、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 5×1=5一五得五
2个5相加5×2=10二五得十
3个5相加3×5=15三五十五
4个5相加4×5=20四五二十
5个5相加5×5=25五五二十五
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三、形成应用
1、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3、师生对口令
4、游戏:翻一个数马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5、讨论:“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秘密:积的个位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同桌互相对口诀,以游戏形式完成。
2、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订正。
4、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5题
老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数学教案15教学内容:课本第36-3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4+650+9060+90
8+370+80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笔算。37+25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4.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万以内笔算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二.新授
出示例题图,学习例题。
1.出示问题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5+143=
2)学生尝试笔算。
3)指名说计算办法。
问:从哪位算起?说说个位上相加的过程。
问:十位上8加4得多少?十位上满了十怎么办?十位上的和怎样写?
问:百位上相加是多少?为什么得2?
4)指名学生完整的口述笔算过程。
5)请学生在书上进行验算,再填写横式得数。
2.出示问题2: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5+126=
2)请学生独立探索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核对,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学生独立验算,横式上写得数。
3.归纳
1)请你想一想,笔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怎样算?
(组织学生讨论)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做笔算加法要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在书上算一算。
2)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2.想想做做第3题
1)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6576334
+243+646+569
208712893
2)汇报。
3.想想做做第4题
1)说图意。
2)怎样列式?
3)独立计算。
4)汇报。
4.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计算。注意对齐数位。
2)你是怎样验算的?
四.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三位数加法笔算要怎样算?
板书设计:
进位加
85+143=85+126=
8585
+143+126
208211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