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长生果》五年级教案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长生果》五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长生果》五年级教案1一、揭题
1、有一种果子叫长生果,你们见过吗?(板书:长生果)
2、说实话,老师也没有见过,不过在神话中听说这种果子吃了能让人长生不老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阅读课文——我的“长生果”(完成课题板书)
3、齐读课题。
4、课题中的长生果打上了引号,可见它并不是指真的长生果,那指的是什么呢?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老师曾布置同学预习课文,谁查找了作家的资料。
2、这么一位高产作家,你们想了解她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吗?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作家叶文玲的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边读边画,把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自读自悟
1、、交流: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板书:看:“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2、从作者所读的书籍中你看出了什么?(读书的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深,从中得到的知识越来越多)
3、作者是怎样读书的呢,她对书倾注了哪些情感?仔细阅读写他读书的段落,在书上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四、交流,教师点拨
1、读自己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例如:津津有味 → 废寝忘食 → 囫囵吞枣 → 如醉如痴(指名回答,表扬预习的同学)
3、从这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作者很爱读书,争分夺秒地读书)
4、像她这样读如醉如痴,废寝忘食地读书,简直就是一个(书迷,书虫,书痴,书狂)
五、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作者就是这样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当作人生一大乐事。正如文中所写:
(点击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2、这段话写得多美呀,他把读书当作人生中的一件美事,所以描绘小时候读书的情景才能写得这么美,让我们自己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吧。
3、指读、评议。
4、师范读。
5、全班齐读。
6、小结:
作者爱读书,他从书中得到了报偿和馈赠。
六、交流
1、作者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多媒体出示道理。
3、学生结合文中事例和自己平时写作谈谈感受,理解词语:呕心沥血。
4、欣赏作者写秋天的作文,理解:别出心裁。
5、作者的作文得了“甲优”和“赞誉”都归功于(读书)这就是读书给他的报偿和馈赠。(板书:报偿 馈赠)
七、总结、升华
1、读书使作者一生受益,他成功了,成了一位响当当的作家,有着精彩的人生,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阅读,生命因你而精彩。”
2、我们再来看看课题,作者把书比作长生果是因为(作者喜欢读书,它使人一生受益)正如沙士比亚所说(出示:齐读)所以课文一开篇就说(出示课文第一句话,齐读)
3、分享一首小诗:神奇的书。
4、总结:
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它就像长生果,带给我们一辈子的营养,让我们一生受用!
八、拓展
交流:谈谈你在生活中是怎样读书的?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读书的收获。把自己在读书中所得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我的“长生果”
看:“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津津有味 → 废寝忘食 → 囫囵吞枣 → 如醉如痴
写:《秋天来了》————————《一件不愉快的往事》
《我的长生果》五年级教案2学习目标
①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中受益的语句。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都听说过长生果吗?(板书:长生果)吃了长生果会怎么样?板书课题,并指名读课题。
②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阅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运用平时的学习方法自己读懂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②提醒注意的字音:心扉的扉读第一声,水浒的浒不读许,过瘾的瘾是前鼻音,馈赠的馈声母是k,酵母的酵不读xiào。
③默读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作者写了童年读书、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到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①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书是我的长生果。)
②作者写了童年读书、的哪几件事?(作者写了童年读香烟人小画片,读连环画,到小镇的文化站读图书、文艺书籍。常常居全班之冠,《秋天来了》得了甲优,《一件不愉快的往事》老师夸我嵌字用得传神。)
a.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板书:津津有味、如醉如痴、牵肠挂肚。
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非常喜欢书)
指导朗读相关的句子。
b.作者从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读11.14自然段。
理解:别出心裁、呕心沥血
③读书和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谈谈理解。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我读了许多的书,使我的写得很好,书就像是我的营养品一样。)
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作者就是因为读了巴金的《家》这本书,并且里面的句子作者很喜欢,念念不忘,自己中不仅用了,而且用得非常恰当,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④作者为什么说书是我的长生果?(书像长生果一样,对我有好处。)
为什么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的呢?(书是可以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看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①认真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或段落,与同学交流体会。
②课外积累和读书有关的格言警句。
《我的长生果》五年级教案3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 ……此处隐藏10926个字……最早”、“后来”、“上初中后”可以看出。
(此环节为粗略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理清思路应注重从“整体”着眼,同时,要让学生关注与文章结构思路有关的词语或句子。)
三、研读
“读书”对“我”有哪些作用?
第一,请学生把相关的句子勾画出来。
1、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
2、对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3、作文常居全班之首。
4、大大扩展了想象能力。
5、悟出了“作文贵独创”的道理。
6、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锻炼记忆力、增强理解力)。
7、悟出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的道理。
(此环节为定向搜索信息。要求学生扫描全文,快速筛选相关信息。)
第二,以上几条中,哪些在文中表达得比较鲜明突出?哪些是一笔带过?
提示:第4、5、6、7、8条较详细,其余简略。
(信息在文中所占的份量与比重,关系到文章主旨的定向。)
四、品读
“我”对“读书”是什么情感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看出来的?
1、教师示例:读小画片。
①情感态度:热爱。
②相关词句:美差、抢、眼羡、卖力、饱览。
③品味词语:用替换法,比较表达效果。如:
遇到大人让孩子买烟,这美差(事情)往往被男孩抢了去。
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看)那一大叠画片。
(语言文字的背后有情感。对语言的品味,只有达到“情感”层次,才能真正感受到其内涵。而“细读”则是其必要手段,没有细腻的品读,就不可能体验到情感内涵,更不可能有欣赏和评价。教师的示例,只是一个引子,为学生引路。)
2、学生活动。
依次找出读连环画、读文化站图书及读图书馆图书内容中表示对读书情感的词语,并作点评。
读连环画:痴迷、想入非非、泪落如珠、忘吃忘睡、扎进、迷醉。
读文化站图书:绿洲、奔、囫囵吞枣、牵肠挂肚、如饥似渴。
小结:这些词语生动地写出了“书”对“我”的吸引,也写出了我读书的迷醉感、愉悦感。你应该有这种感受吧!
(在品味中学习品味文学语言的表现力,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感受,逐步形成品味语言的习惯与能力。)
3、讨论。
第2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提示:概述读书的感受,总启下文。“愉悦”为文眼。
(关注关键句。如果把l_2自然段视为“观点”的话后文就是“材料”。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两段与后文的内在联系。这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4、背诵第2自然段。
(精彩片段,要引导学生适当积累。)
第二课时
(任务:质疑性阅读。)
一、导人
名家也可能有误笔。《我的“长生果”》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向我们传授了极为宝贵的读书经验。不过,这篇文章也有瑕疵。我们试挑几根刺吧。
二、收集学生意见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有价值的意见,它可能在教师预设之外,但仍然是教学中不可多得的最宝贵的资源,要充分开发利用。
1、质疑一:标题。
①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本文以“我的‘长生果’…”为标题,你认为拟得好吗?说说你的理由。
(此环节引导学生审视文章标题。好的标题,或者涵括全文,或者精练生动,或者含蓄隽永,或者发人深思。增强学生拟题意识。)
附师生讨论结果:该标题很形象地写出了书的作用。但有几点值得商榷。其一,标题的话题是“书”,而文章的话题中心是“读书”,标题不能涵括正文。其二,正文中只有一句话照应标题,标题有悬空之感。其三,作者完全可以把“读书”的作用与长生果对人的滋养联系起来,使标题与正文有机融为一体,使“长生果”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加深入读者之心。
②你怎样修改标题?
2、质疑二:部分材料的运用。
①提问: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观点统帅材料,材料支撑观点。
②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提示:读书有乐趣,有作用。
(确定了文章的观点,才能审视材料的选择、运用是否得当。)
③审视文中关于三次作文的材料。这三个材料都是先写“经历”,后写“感悟”。“感悟”实际上是文章的小观点,“经历”就是支撑小观点的材料。请思考:
a、从局部看,相应材料是否能支撑小观点?
b、从整体看,小观点是否能支撑全文的大观点?
(观点与材料是阅读中永远要关注的内容。能够发现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是阅读水平较高的标志;能够发现文中观点与材料不和谐现象,是阅读水平更高的标志。此环节,有利于切实磨砺学生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附师生讨论结果:
关于作文《秋天来了》材料:
①“感悟”与“经历”脱节,或者说“经历”并不能证明“感悟”。因为从第9一ll自然段看,我悟出“独创”意思并不是课外读物的馈赠,而是我因为“不安分”——大家都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所谓“独创是课外读物的馈赠”这一观点缺乏相应材料做支撑,是一个空观点。
②整体看第9一12自然段,主要意思指向“课外阅读的好处”,这与全文的主旨相符,文气也贯通。关于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材料:
①“感悟”与“经历”仍然脱节。“经历”主要说明“我作文是有了课外读物的借鉴才“大显身手”,而“感悟”却扯到了“真情”和“创造”上,突然转移了话题。
②从全文看,“感悟”应围绕“读书”写。比如可写成:读书使我在作文时有了文学的借鉴。这样,文气也贯通。不应该枝蔓话题,游离中心。
③“经历”也有枝蔓情况。应该重点写平常看过的词语“全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这样也与上文第13自然段“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相关联,相照应。嵌字运用这一例子很典型。但有关“真情实感”的叙述,纯属多余。
关于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材料:
“感悟”很好,可以支撑全文的大观点;但“经历”部分仍然与“感悟”联系不紧密。
①如果要修改这三处,你怎样改?
(让学生亲自动手修改,强化实践环节。修改后再反思,是否没有问题了?观点与材料是否成为有机的整体了?)
五、布置作文
根据课堂讨论,结合自己进一步的思考,写一篇文章。可以维护作者的写法,可以质疑作者的写法;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写议论文。参考题目(也可自拟):
1、名家也会有误笔。
2、第一次质疑。
3、我对《我的“长生果”》一文的质疑。
4、《我的“长生果”》指瑕。
5、为名家辩护。
6、给叶文玲的信。
(此环节将进一步巩固质疑性阅读的成果,也为学生提供了极好的练笔机会。优秀作品可推荐给报刊发表,激励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