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

时间:2025-03-31 10:13:54
实用的劝学教案四篇

实用的劝学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劝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有y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劝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1、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⑴ 是全文的文眼。

⑵ 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2、讲解第二自然段:

⑴ 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 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

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蓝、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⑶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 ……此处隐藏3794个字……里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意义很大,所以不可以已,一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

师:再考虑,课文有几个分论点?

生:(齐答)三个。一是学习的意义,一是学习的作用,一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教师同时板书: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具体讨论课文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这些分论点的。找同学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习的意义”。(生大声背诵。)师:大家说她背的好不好?生:(很高兴地)好!

师:字正腔圆,声音洪亮。熟读成诵对我们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大有好处,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背诵名篇的习惯。下面我们看这段都用了哪些比喻?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的?

生9:青,冰,轮,木,金等五个比喻。

师:这五个比喻是不是从同一个方面论证的?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9:青和冰的比喻之间用了分号,它们两个之间是并列关系,说的是一个方面。

师:(鼓励地)好,那你看看讲的是什么问题?

生9:青和冰经过一定的变化都比原来有了提高。

生10: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之后,比原来有了提高,有了发展。

师:说的非常正确。那么,它比喻学习中的哪个问题呢?生6:人经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师:讲中要害。(板书:提高自己)轮、木、金的比喻又说明什么问题呢?注意它们前后的变化。

生11:(急不可待地)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状况。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师:(高兴地)很好,这个同学由前一个推论的得出马上就能联系到这个推论的得出,触类旁通,很不错。对,这三个比喻谈的就是这个道理(板书:轮、木、金──改变自己)下面结论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了。大家齐读。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荀子认为人的知识品德才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改造获得的。表现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同学们齐背第三自然段,看看学习有什么作用呢?

“吾尝终日而思矣”预备起──(生齐背,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背诵。)

师:看来同学们都下了一番功夫。背得不错。不过个别同学明显地信心不足,课下还要下功夫。

同学们看,这段文字句子形式有何特点?

生12:结构差不多相同,(有点犹豫),两两相对。老师,你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其他生皆笑了。)

师:你看,有理有据,答得很好,大家鼓励一下。(生齐鼓掌。)

我们句子形式着手,看看,此段用了几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论证了同一个观点?

(给一分钟时间。)

生6:五个比喻。“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谈的是同一个问题──“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3:我觉得第一个比喻好象与其它四个不太相同。和它对称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师:这个同学观察得很细致。其它四个比喻两两相对,只有这个与众不同。这个比喻是和前句话联系紧密的。

生5:是比喻证明第一句的吧?

师:非常正确。“望不如登高,终日思不如须臾学”,从形式上就可以推断出来。

下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写“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这四个比喻为什么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生沉默,思考。)

师:(提示)这四种做法取得了什么效果?生:(齐答)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师:教师出示投影: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假舆马者 致千里

假舟楫者 绝江河

师:臂、声、足、水属于哪方面的因素?生:(恍然大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部分。

生13:否定它们是想说明这些效果的取得不是因为人的本质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凭借外界客观条件。

师:概括得非常好。外界客观条件弥补了人某方面的不足。由此得出结论──

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师: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这“物”至关重要。这“物”是什么?

生:(齐)学习!

投影显示:人──物

学习──君子

师:人通过学习,丰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还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对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呢?

(生齐背第四自然段。)师:这段讲了几层意思?分别用成语加以概括。

生14:三层。讲的是学习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可以用积少成多,锲而不舍,专心致志来概括。

师:答得很棒。其他同学能不能再举几个成语?生4:第二个还可以用持之以恒来概括。

师:还有没有其它的?生15:第二层还可以用坚持不懈来概括。

师:很好。看来第二层的很好概括是不是?我给同学们推荐几个,第一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第三层可以用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不过我觉得还是上位同学“专心致志”最好,有比较才有优劣嘛。

这个讨论就到这里,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再查查词典,多了解几个。时间关系不再多列举。

下面思考:三层之间是什么关系?生:逐层深入。

师:积是基础,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是日积月累,就是坚持,还要始终如一,不可浮躁,层层推进。看看这段用了哪些比喻?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13:“积累”一层用了四个比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正反对比,得出了一个小推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生14:用了四个比喻证明“学习要坚持”,骐骥和驽马相对,朽木和金石对比。

师:用骐骥和朽木论证了如果一暴十寒,那么──生:(齐)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

生15:驽马和金石的比喻则说明了如果持之以恒,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

生14:蚓和蟹的比喻说明了专心的重要。学习要专心。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也都谈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段在比喻中还有正反对比论证,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生12:正确的观点鲜明。

师:对。对比中见真伪,使正确的观点显得更正确,错误的观点更加明显。

我们看全文用了约二十个比喻,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设喻,没有烦琐累赘的感觉。它在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无枯燥的学究气。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比喻的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大家填空:(板书:化 为,化 为)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生16: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师: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综观全文,此文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质并非先天固有,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课文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实用的劝学教案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