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教案

时间:2025-03-31 10:13:51
《春望》 教案

《春望》 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望》 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望》 教案1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

另外简单介绍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使学生加深对诗歌体裁的认识。

三 范读

让学生在听朗读感受诗文的同时解决一些字词的读音问题。

四 字词正音

抵(dǐ)搔(sāo)浑(hún)簪(zān)胜(shēng)

五 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同时感受诗歌声韵美。

六 重点字词

国:国都

破:沦陷

城:长安城

感时:感伤时局

恨:遗憾、不满意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战乱。

抵:相当于。

浑:简直。

胜:能承受。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七 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说说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小组讨论)

教师在过程中加以引导,并说说自己的意见。

八 问题设置

课文题目是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事物呢?

引导学生说出每联描写的事物。

答案:国破、城春、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九 理解课文内容

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说为主,在说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和感情)

十 朗读课文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全诗感情,并让学生发现本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十一 名句赏析

(一)引导学生找出本诗中的名句

(二)向学生介绍名句赏析小方法

(三)让学生赏析名句

十二 概括全诗思想感情

向学生介绍通过__表达__这个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式,并让学生用此句式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

十三 朗读并背诵课文

十四 默写本诗

板书

首联 国破 城春 草木↘

感时 忧国

颔联 花 鸟 ↗

颈联 烽火 家书 ↘

念家 悲己

尾联 白头 ↗

通过___表达___

《春望》 教案2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抵:值浑:简直胜:承受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

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

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 ……此处隐藏21997个字……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三、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学生讨论)(课件显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课件显示)

答:写了作者热泪纵横、惊喜万分,归心似箭的心情。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问(课件显示)

答: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春望》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