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案

时间:2025-03-31 10:13:51
关于桥教案汇总十篇

关于桥教案汇总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桥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桥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发展平衡能力和上下肢动作的协调性。

2、能持物走高30厘米、宽20厘米的平衡木。

3、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

活动准备:

布置场地,在场地两端画起跑线,相距50米,中间摆放平衡木。小型月饼盒两个。

活动过程

1、谈话:中秋节到了,小朋友们要去慰问解放军叔叔,大家在路上要走过一座小桥才能到达目的地。你们敢过小桥吗?

教师提醒幼儿,人或月饼不能从平衡木上掉下来,违反规则要重新走。师幼一起练习,教师示范讲解平衡木的动作要求,幼儿依次练习,教师指导。

2、游戏:过小桥,送月饼。

玩法: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每队分成两组,分别站在场地两端的起跑线上,游戏

开始,两队第一组的排头手体月饼盒,跑到小桥前,走过小桥,跑到本队另一方,将月饼盒交给第二组的排头,站到队尾。第二组排头按上述方法过小桥送月饼,依次进行。先完成任务的队为胜。

规则:一是在小桥上只能走,不许跑。如果人或月饼盒从平衡木上掉下来,要从掉下之处重走。二是等待跑的幼儿不能跑出起跑线接月饼盒。

3、游戏结束。收拾物品,归放到原来的地方。带领幼儿一起走出游戏场地。

活动反思:

通过此游戏充分锻炼了幼儿身体机能,增强了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体验到集体合作的快乐和满足,并能自主参与到游戏中,体验游戏的乐趣,尝试游戏合作的技巧,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读懂课文,感受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重点)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7课《生命的壮歌》

2、(出示图片)大家对它一定不陌生吧?

它有什么作用?

下面这几个起支撑作用的墩子就是——桥墩(引读)。

3、今天老师要向同学们介绍一座桥,它就是——生命桥(引读)

我需要加上引号,再来读一读。

6、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指名答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指名读、齐读)

3、重点讲解:(1)蹬&瞪

(2)眼花缭乱——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看什么会令你眼花缭乱?

(3)“乱”是本课的生字。(师范写)

三、感知故事

1、回忆一下,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相机板书:年轻羚羊、老羚羊、猎人)

2、这种羚羊,就是斑羚。你了解斑羚吗?

3、这篇文章改编自“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斑羚飞渡》。

【起因部分】

1、这一天,羚羊们像往常一样在山中嬉戏,他们遇到了什么情况?指名说。

书上是怎么写的?

2、(画简笔画)这是相隔很远的悬崖,羚羊们就在悬崖边(贴羚羊图),后面是带着猎狗、猎*的猎人(贴图)。

此时羚羊们后退行不行?(指名答)那前进呢?

看来这群羚羊算是走上了绝路。(出示《斑羚飞渡》片段)

2、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一下羚羊此时的处境?

3、(老师师范这一句)您能读出羚羊走投无路的危急形势吗?(指名读)

4、假如你是猎人,这时你会想些什么?

是啊,对人类而言,这将是一场辉煌的狩猎。对这群斑羚而言,这将是一场灭绝性的屠杀。

【经过部分】

1、羚羊们真的死路一条吗?不,奇迹发生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奇迹是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师生交流。【老羚羊】

l 第二自然段

(1) 如果学生是口述,就提醒:你能读一读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吗?

(2) 奇迹是怎样创造的?/是谁让这个奇迹发生的?(老羚羊)

(3) 从哪个词体现这是个“奇迹”? 这说明老羚羊和年轻羚羊怎么样?

(4) 如果你是老羚羊,你在想什么?

(5) 我们来看一看那一刻的情形。(播放视频)

(6) 在这么危机的时刻,看到这样的奇迹,你是什么心情?(惊奇、惊讶)

你们一定能读出这种惊奇的感觉,谁来试试?指名读,所有女生朗读。

l 第三自然段

(1)这次试跳——(引读)成功了!(指导读好感叹号)

其它羚羊又是怎么做的?谁来读一读?

(2)有了逃生的机会,谁都会抢着赶紧逃命,可羚羊们呢?

(3)(出示练习)面对死亡,老羚羊没有拥挤,没有争夺,是因为 。)

你能换个词说吗?(出示练习:老羚羊没有 ,没有 ,是因为 。)

(4)此时,你想对老羚羊说些什么?

(5)是啊,试跳成功!老羚羊看到种族生存的希望,于是从容的面对死亡,多么的悲壮,真是令人感动!谁来带着你的感受读好这一段话。(指名读)(所有男生读)

【年轻羚羊】

3、为了种族生存,仅仅是老羚羊创造了奇迹吗?

(还有小羚羊)为什么呢?

l 第一自然段

(1)有了年轻羚羊的配合,奇迹才能发生。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自然段)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

“应声”体现什么?

我不禁要问:这老羚羊和年轻羚羊会是什么关系?比如?

(2)最终年轻羚羊活了下来,可它会有生的喜悦吗?为什么?

(3)是啊,如果老羚羊是它的妈妈,昨天还在妈妈身旁撒娇,而今要猛蹬妈妈的身体才能活下去,小羚羊的心里 。

如果…… 如果……

(4)生命的代价如此巨大,这是多么的悲壮!老师再来朗读第二自然段(师拿书范读)你们也能读出那种悲壮之情。(引读第二自然段:当年轻羚羊……奇迹出现了,一二)

4、这奇迹在悬崖边不断的上演着。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不断画出羚羊的运动轨迹),有多少条弧线,就有多少座生命桥。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现在你知道: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

5、老羚羊死得伟大,年轻羚羊活得悲壮,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

6、因此猎人们——(生读)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

……此处隐藏9940个字……过桥路程。

教学难点:学会计算过桥时间。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1.谈话: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过马路,你们思考过吗,一个人和一个队伍以同样的速度过马路所用的时间一样吗?同样的速度,同样的马路,所用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

[策略] 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游戏:指定教室前一段为马路,请一组同学演示过马路的情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3.小结:看来这个队伍过马路,不但要走马路的宽度,还要走一个队伍的长度。小小的过马路也存在着这样的数学问题。其实,火车在过桥、过隧道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火车过桥问题。

[策略] 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二)情境体验,初探规律

1.理解:过桥路程=桥长+(一个)车长

一列火车,通过一座大桥,已知由车头开始上桥到车尾离桥共用4分钟,车速是每分钟1200米,请你计算火车过桥的路程?

(1)小声读读。

(2)谁愿意计算火车过桥路程?解释一下你列的算式。

(3)你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播放课件:

①理解车头开始上桥到车尾离桥

谁能到电脑前边演示边说说怎样叫车头开始上桥到车尾离桥?

②理解过桥路程

过桥路程指哪一段路程?谈谈你的想法?

引:我们可以找准一点来观察。(课件演示火车过桥的情形)

以车头为标准;以车尾为标准。

[策略]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巧妙的设计了课件:学生可以用鼠标自由拖动火车过桥,同时,火车过桥的情形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眼前。真实的声音,逼真的画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感悟,碰撞观点,发现规律,有效突破难点。

(4)小结:火车过桥的路程等于桥长+(一个)车身长

板书:过桥路程=桥长+车长

(5)通过这一数量关系,我们联想到什么?

板书:过桥路程-车长=桥长

过桥路程-桥长=车长

(6)我们能根据这一数量关系推到其他数量关系,有数学思想。在刚才的学习中,我发现同学们能抓住这一问题的关键语句分析理解这道题,我们的学习方法不错。因为你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我们有了这样的研究成果。

(7)火车过桥路程与哪些因素有关?(速度、时间、桥长、车长)

板书:过桥速度、过桥时间

2、学会计算车长

小结:看来过桥路程不但与桥长和车长有关,还与过桥速度、过桥时间有关。下面我们利用研究的这一成果,解决几个生活中的问题。

一列火车,通过4400米长的大桥,已知由车头开始上桥到车尾离桥共用4分钟,车速是每分钟1200米,求这列火车有多长?

(1)请你在练习纸上列式解答?

(2)请同学到前面分析讲解?

3、小结:我们一起研究了火车过桥的问题,其实在火车过隧道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数学问题。

[策略] 真实的情境,经验的应用,有序的导向,使学生在自主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方法。数形结合,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巩固拓展,提升认识

1.基本练习

一列300米长的火车,通过隧道,已知由车头开始进入洞口到车尾离开洞口共用3分钟,火车的速度是每分钟1100米。求隧道的长度?

(1)你们有一张同样的题纸,自己读题分析,在题纸上解答?

(2)愿意把你的解题过程让大家看看吗?给大家解释解释。

2.变式练习

有一列500米长的火车,通过一座5500米长的大桥,火车每分钟行1000米,问火车通过大桥用多长的时间?

(1)这一问题和刚才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2)应该怎么求过桥的时间?小组商量商量。

(3)小组反馈。

[策略] 练习注意覆盖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注意变式练习,避免练习的机械重复,内化新知。多种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

3.延伸

谈话:前不久我们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

五年级有学生248人,排成四路纵队去春游,队伍行进的速度为每分25米,前后两人相距都是1米。现在队伍要走过一座桥,整个队伍从上桥到离桥共需16分。这座桥全长多少米?

(1)请各小组解决这个问题,看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

(2)请一个小组到前边给大家分析。

4.小结: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过桥问题来解决的问题。多观察多思考。

[策略] 学为所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情趣。

(四)归纳总结,评价升华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桥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发展平衡能力和上下肢动作的协调性。

2、能持物走高30厘米、宽20厘米的平衡木。

[活动准备]

布置场地,场地两端画起跑线,相距20米,中间摆放平衡木。小型月饼盒两个。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练习徒手操,走步、跑步。

2、平衡练习。教师示范、讲解走平衡木的动作要求。幼儿依次练习,教师指导。根据幼儿走平衡木的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示范,幼儿再次练习。

3、游戏:过小桥,送月饼。

(1)教师启发:“中秋节到了,小朋友们要去慰问解放决军叔叔,大家要走过小桥,到解放军叔叔的驻地去送月饼。”然后介绍游戏名称、玩法、规则,以引起幼儿的兴趣。

(2)游戏玩法:幼儿分为人数相等的两队,每队分成两组,分别站在场地两端起跑线上,游戏开始,两队第一组的排头手提月饼盒,跑到小桥(平衡木)前,走过小桥,跑到本队另一方,将月饼盒交给第二组的排头,站到队尾。第二组排头按上述方法过小桥送月饼,依次进行。先完成任务的队为胜。

(3)游戏规则:一是在小桥上只能走,不许跑。如果人和月饼盒从平衡木上掉下来,要从掉下之处重走,(教师注意保护)。二是等待跑的幼儿不能跑出起跑线接月饼盒。

(4)游戏进行2-3次,注意帮助走平衡木有困难的幼儿进行练习。

4、教师组织幼儿做各种放松动作。

5、室内活动:丰富幼儿关于桥的知识经验,请幼儿自己做做试试画画桥。

6、见幼儿用书1--18-19。

《关于桥教案汇总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