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案

时间:2025-03-31 10:13:49
《三顾茅庐》教案15篇

《三顾茅庐》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顾茅庐》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顺本文字音。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4.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进入情境。

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演的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的更精彩,尤其是对智诸葛亮的描写。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和诸葛亮出山有关的《三顾茅庐》。

二、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三国演义》介绍

1.“演义”即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演义”还是特定的文体。

2.《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

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

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

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2)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3.《三国演义》主题: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和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四、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查找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熟悉课文。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识记并抄写生字,标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

这首诗是写谁的呢?——诸葛亮

二、整体感知

1.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明确:刘备、诸葛亮、张飞

2.这篇小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四个: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探究刘备的人物形象

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

2.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刘备的形象特点。

明确: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3.文中哪些事件或语句体现出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明确:

(1)三顾茅庐。

(2)三请之时,“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

(3)“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

(4)泣请孔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5)斥责张飞

4.文中对张飞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衬托出刘备的谦虚、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特点。

5.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体现刘备的特点?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

四、拓展

1.关于刘备你知道哪些信息?

(1)时间表

160年,出生于涿县

184年,桃园三结义,同其弟征伐黄巾

194年,升任徐州牧

195年,吕布投靠刘备

196年,投靠曹操

200年,投靠袁绍

207年,投靠刘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208年,赤壁之战联合孙权大败曹操

209年,任荊州牧,与孙权联姻

214年,入成都,领益州牧

215年,刘、孙分占荆州

219年,进位汉中王

221年,即帝位

222年,兴兵伐吴

223年,殁于白帝城

(2)字玄德,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刘胜玄孙,身高7尺5寸(汉尺),双手下垂可以超过自己的膝盖,眼睛能看见自己的大耳。

2.关于刘备有哪些主要情节?

桃源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刘备摔阿斗、白帝城托孤、葭萌关收马超、伐林送徐庶、计夺天荡山、伐吴殒命

3.刘备有哪些性格特点?

喜欢结交英雄豪杰,胸有大志而锋芒不露,机智善变,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宽仁爱民。

五、作业

……此处隐藏13631个字……备的对话读一遍,读出张飞的鲁莽和刘备诚心诚意。(学生练读课文)

小组(5):……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这里的“赶紧下拜”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诚心到忘记了自己是“皇叔”。还有“谒见”,谒见是指见比自己地位高或自己的长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小组(6):课文中省略了一个重要的片段。原著中诸葛亮开始没有答应出山,这时刘备就**,而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三顾茅庐》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字,掌握多音字“塞”,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与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1、复述课文、2、用“来到……只见……”句式写一处景。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2、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诸葛亮吗?他是怎样一个人?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看来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他是刘备的得力军师,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师呢?还有一段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板书课题:7、三顾茅庐。

3、释题:

(1)理解“顾”“茅庐”

(2)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 自学课文,小组交流

1、 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先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写到黑板上集体交流。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 检查自学情况

(1)汇报自学情况。

(2)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分段内容给课文分段。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

2、仔细观察,交流记忆方法

3、快速默记

《三顾茅庐》教案15

目标点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教学难点: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课堂流程

一、 诵读名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 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提问:谁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谁还看过小说《三国演义》?

2、研讨题意:

(1)“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

(2)“三”指的是刘备他们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还是特指第三次?为什么?

(3)作为课题来讲,“三顾茅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4)作为成语来讲,“三顾茅庐”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三、自主学习,帮扶训练。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呢?(可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3、反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交流: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最最要紧,最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什么。)

4、读读、想想、画画、议议。(按“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说说在刘备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十分尊重。)

5、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景色秀美先整体后部分的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感悟,从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中,从三请诸葛亮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

2、品析人物特点。(提醒学生抓关键词、句分析,相机追问)。

3、分享所仿写的句子。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一文通过写刘备三次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 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同时,赞颂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友情。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有四个方面比较成功:

一、思路明白,设计清晰。

设计本文的教学,我以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为突破点,教学时紧扣“尊重”这一中心词,依循“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了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和诸葛亮的“隆中决策”,使刘备尊重人才和诸葛亮确为奇才相映生辉,学生在领悟文本的过程中思维敏捷、自信而活跃,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而愉悦,效果良好。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趣味性强。

我为了避免教学时枯燥、乏味,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了14张幻灯片,有教学目标、有重难点、有重点句段、有三国时期群雄纷争图、有三分天下三国鼎立图、有古隆中图。既使学生清楚直观、又增强了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

三、导入课文,简捷自然。

导入课文时,我避免了繁琐的介绍,而是联系电视剧及古典小说,由学生看过、读过导入课题,水到渠成,简捷自然。

四、抓住细节描写,品析人物性格。

本文关于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等在文中作者都刻画地非常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品析刘备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但是也有三点不足之处:

预设不足,时间紧迫。

本文最精彩描写景物部分,并用“来到……只见……”仿写比喻句,由于我设计课文时,预设不足,没想到学生会在理解课题“三顾茅庐”中的“三”是写刘备三次去隆中还是写刘备第三次去隆中这个问题卡壳,耽误了时间,所以在最后仿写比喻句时时间紧迫,没来得及让学生展示,没有收到预设的效果。

重点字,领悟不透彻。

在品析第二自然段中关羽和刘备对话部分,关于“嚷”到的“嚷”时,没有让学生真正“嚷”出来。

今后,在课文设计时,一定要给自己的课堂留有一定的“空隙”,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与别的老师沟通交流,多听专家讲座,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己的课堂更有高度、更有趣味性,使学生更感兴趣、更喜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顾茅庐》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