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音乐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音乐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音乐教案1一、授课题目:
第一课 《田间歌谣》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轻松、活泼的声音演唱《花蛤蟆》和《牧羊女》两首歌曲,表达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2、聆听由竹笛、唢呐演奏的乐曲,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农村生活情景。认识民族吹奏乐器唢呐、笛子,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3、认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认识口琴或竖笛,并学会吹奏sol。
三、教材及学情分析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用轻松、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认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
难点:能较好的掌握倚音和mf、p的演唱,能够认真聆听乐曲,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农村生活情景。
五、教学手段运用及分析
教具的准备:手风琴、光盘
使用的意义:
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听琴学唱歌曲,学生对歌曲旋律掌握得会更好,利用光盘示范歌曲,学生也能更快更好的熟悉并掌握歌曲特点及演唱,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方法的运用及分析
采用听唱法、教唱法及跟唱法,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的学习,更能更快的掌握好歌曲。
七、重点教学环节设计
三年级音乐教案2教学目标:
1.在演唱《嘹亮歌声》中,实践轮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的情绪,激发对唱歌的兴趣
2.正确演唱歌曲,掌握轮唱的演唱方法。
3.能为歌曲设计表现形式,提高编创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轮唱的基本演唱形式。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歌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进教室
二师生问好
三创设情境:“爬小山”在教师指导下做和声训练。
四复习歌曲导入:1《草原上》,
2老师与你们合作一下。(初步感受轮唱)
师生讨论:这首歌曲我们变换演唱形式,它有怎样的特点?(像这样的演唱形式,曲调是一样的,但不是一起进入,需要把歌唱的队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先唱一部分后唱,轮流进入,这种形式就称为轮唱。)
五聆听歌曲《嘹亮歌声》。
1你能听出歌曲的演唱形式吗?
2.分析歌曲,看歌谱再听一遍。引导学生看图形谱:两个人的睑部,二次进入线条是一样的。
3学唱第一声部。教师范唱第一声部曲调。
(1)设问:大家在看谱时有没有发现,曲调有一个什么规律?每隔几小节的第一拍有一个什么休止符?
(2)每4个小节为一句,共四句。全班分四组学生每组自学一句。(教师巡视重点指导第二句)
(3)分组接唱第一声部,相互纠正,教师指导。
(4)交换乐句,再次接唱。
(5)完整地唱好第一声部。
4.学唱轮唱:
(1)全班分为两部分,A唱第一声部,B唱第二声部。先学唱第二部最后一句。
(2)在教师指挥下,唱二声部轮唱。
(3)填入歌词。要唱得自信,声音要明朗、悠扬,切忌喊叫。
五歌曲编创与表现
⑴设计演唱形式(如结束句可以不同时结束,即第一声部先结束,第二声部晚结束;也可以同时结束),分组展示、点评。表扬有创新的小组。
(2)打击乐伴奏
六拓展
欣赏中外优秀的合唱作品
七教学小结,激发学习热情.
三年级音乐教案3[教学目标]
一、操作
1.以欢快而热烈的情绪,明亮而富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歌曲《海鸥》,并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2.按音与子拍的拍号划分小节线和改写旋律,培养学生的节拍感。
3.根据不同拍号的强弱规律进行节拍节奏训练,通过:跳橡皮筋”的游戏进一步发展学生听辨音高的能力。
二、认知
1.通过欣赏歌曲《我们的田野》,让学生初步体验各声部表现的丰富、和谐和音响效果和“鱼咬尾”式的旋律发展手法。
2.运用多种演唱形式来演唱《海鸥》,并结合复习巩固学过的全部唱名及其音高音位。
3.通过“练练一、练练二”帮助学生巩固、两种拍手的含义、节拍强弱规律和指挥图式等有关知识。
三、情意
1.通过欣赏歌曲《我们的田野》,引导学生从优美婉转的旋律和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祖国秀丽的山山水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将来把祖国山河装点得更为美好的感情和愿望。
2.通过演唱歌曲《海鸥》,感受其旋律的热烈、节奏的明快,从歌词赞美海鸥的刚强意志中体会出祖国新一代将不畏艰险、茁壮成长的深刻含义。
3.按要求进行看看敲敲的节奏训练,模拟并想象队鼓、队号所发出的声音,激发学生学习节奏乐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巩固拍和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并能根据拍号改变旋律;复习巩固8个唱名的音高音位。
二、突破口
通过按拍号为旋律划分小节,边拍强弱规律边视唱,来感受不同拍号的节拍感觉。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我们的田野》。
1.第一遍欣赏,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并用恰当的词汇和色彩表达心中的感受。
2,读歌词,听第二遍,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美感。
3.完成课后练习。
4.听录音轻声哼唱。
(二)学唱歌曲《海鸥》。
1.看一段大海、海鸥的录像,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欢乐的情绪,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听教师范唱歌谱,让学生听辨出歌曲中相同的乐句,并完成后面的练习;
3.跟琴划拍视唱歌谱,注意休止符的运用。
4.教师用钢琴伴奏,同学按节奏念歌词,理解歌曲的内容。
5.完整演唱歌曲并进行处理(可选择多种形式演唱)。
6.用口琴或竖笛吹奏歌曲。
7.进行队列舞表演。
教学随笔
在听范唱时,要求学生辨出第一乐句与第三乐句是相似的;还要指导学生听出第二乐段中前两句的节奏是相同的,以培养学生听辨旋律与节奏的能力。由于这首歌曲节奏轻快、琅琅上口,又有听两遍范唱和听辨乐句的基础,所以在教学时可不拍节奏直接视唱。歌曲可以用多种演唱形式进行处理,最好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演唱方法与演奏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最后,教师结合歌曲中出现的do—do’各音的 ……此处隐藏15328个字……芦’,送你一首悠扬的葫芦丝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课件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
▲简介:葫芦丝是傣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吹管乐器,声音亲切、优美,被誉为“天籁之声”。用葫芦丝吹奏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月光溶溶夜,微风轻拂凤尾竹,竹楼中的少女对月抒怀,竹楼外的葫芦声在宁静的夜晚宛如玉珠落盘……
●过渡语: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合着音乐模仿吹奏葫芦丝,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游戏第三关跃跃欲试,拿出葫芦丝练习吹奏一首乐曲《金孔雀轻轻跳》
第三关:跃跃欲试 葫芦丝吹奏《金孔雀轻轻跳》
出示
说出乐曲拍号(2/4拍),强弱规律,找出曲谱中出现的音。
吹奏音阶,教师做柯农手势。
教师葫芦丝范奏乐曲。
“这首乐曲就是刚才我们视听模唱的两条旋律,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一首非常动听的葫芦丝乐曲,想听栗老师用葫芦丝为大家示范吹奏乐曲《金孔雀轻轻跳》吗?”
6 提问乐曲的情绪如何?乐曲的速度采用了哪一种?”
乐曲优美抒情,速度是中速稍慢,曲调清新流畅,犹如傣家小姑娘与小孔雀那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
提问: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乐曲?
用柔和、优美的声音演唱旋律,用手指来熟悉葫芦丝指孔。
7 老师逐句指导葫芦丝吹奏乐曲。
乐曲优美,速度是中速稍慢,吹奏时应采用舒缓的气息进行,例如第一乐句:31 35| 5— |,气息圆滑连贯像一道一道美丽的彩虹,同样的方法到最后……; 6 33| 12 2|,这乐句是乐曲中较为欢快的部分,33、第二个2要求单吐,表现音乐地跳跃感。
8 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巡回指导检查吹奏情况。
9 请出学生吹奏,让大家评价,老师表扬优点,纠正不足之处。
10 齐吹奏全曲。
11 学习葫芦丝的“打指”吹奏方法。
如果在吹奏时加上一些特殊指法吹奏,声音就更美了请同学们视听对比以下老师吹奏的两句旋律,那句更好听,更能表现孔雀美丽的舞姿。
指出曲谱中“打指”标记,认识“打指”记号。
老师示范讲解“打指”的吹奏方法。
找学生吹奏,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12 完整地吹奏全曲。
13 吹奏艺术处理:有感情地齐读课题《金孔雀轻轻跳》,孔雀在怎样跳舞,请 你说一说,模仿一下;老师总结,指导学生带上动作表演吹奏葫芦丝。
14 奖励学生,送给每人一个孔雀头饰戴在头上。
三年级音乐教案15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写字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正在积极探索中,在大刀阔斧改革阅读教学的同时,我们也应高度重视写字教学的改革。长期以来,写字教学模式单一、僵化,教师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漫不经心,高耗低效的状况一直困扰着写字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写字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写字教学的主人?我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探索了“角色换位”教学法,即教师走下讲台做听众,学生依托已有知识储备走上讲台做老师,让学生成为写字教学的主人。
第一步,教师“错误”百出,向学生伸出求救之手。
现以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第九课《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为例具体说说我的做法。
针对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的情况,出示具有代表性的“纳”(左窄右宽)、“欧”(左右同宽)二字,我故意将学生书写时易出现的问题反映在这两个字中,“纳”写得左宽右窄,“冂”写得东倒西歪,“欧”写得左窄右宽,“欠”部中的捺写成点,“区”中的点写成捺,“匸”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学生看了不禁开怀大笑,几个平时从不看黑板的学生也抬起了头。有的学生说:“老师写的字真难看呀!”有的在下面窃窃私语,有的露出疑惑的神情,好象在说:“老师今天怎么了?”我趁机说:“我觉得还可以呀!你们说说看,哪些地方难看?”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个个评得头头是道。有的说,“纳”应该左窄右宽,右边的“冂”应该写得方方正正……有的说,“欧”左右两部分应该一样大小,都应写瘦一些,“区”最后一笔是点,上下两横几乎一样长……
学生越评越起劲,许多连老师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也提出来了。我说:“看来同学们的水平比老师高!不过,说得好,不一定做得好,到黑板上写给老师看看,我们比一比到底谁写得好?”许多学生在激将之下自告奋勇走上讲台,小心翼翼地书写,竭力避免和老师犯同样的错误。讲台下的学生也不甘示弱,完全没有了以往练字时敷衍了事、漫不经心的情形。对于写的好的学生,我当即给予表扬,“你写得真漂亮!”“你将来肯定能成为一个书法家!”“你写得太好了,老师向你学习!”“老师要向你拜师学艺!”更激发了学生练字的积极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获取客观知识的过程应该有主观经验的参与,应该是通过学习主体的实践,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去主动地发展,积极地建构,而不是由老师向学生传递。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进入学校后,经过几年的书法教学熏陶已具备初步的审美能力,对如何写好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我们为何不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呢?况且,有机会做老师的老师,有哪个孩子不愿意呢?
第二步,由扶到放,学生拿起教鞭。
在以上尝试的基础上,我又经常在课堂上出意外状况,如:“遮”字中的走之底太难写了,你教教老师吧?你觉得这一课的生字哪个最难写?请你教教老师。你觉得本课哪一个字你写得最成功?请你向大家传授一下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探究书法的兴趣越来越浓了。我趁机在班级成立了“小小书法教师小组”,将全班40人平均分成8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互相讨论、研究每一课生字的写法,进行认真排练,以后每学一课生字都由“书法教师小组”推荐一名小老师上台讲解、范写。每次讲解,我都事先下一两滴(决不多下)毛毛雨,对小老师进行适当点拨。一名小老师讲解完后,其他小组若有不同意见可以畅所欲言。许多孩子为了当好小老师,总是利用一切时间向我请教。有的孩子让家长买来字帖、硬笔书法入门一类的书籍细心钻研。写字真的变成了孩子们自己的事情。半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字写得更漂亮了,以前老是写不好的基本笔画,如:捺,现在也写得特别到位。以前强调多少遍都没有用的各部件的大小比例问题现在也能把握得恰到好处。每次写字孩子们都特别兴奋。现在无论哪一种结构、哪一种类型的字,这些孩子写起来都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例如:“寂寞”二字,学生编出了顺口溜:寂寞寂寞,头戴俩帽,不大不小,正好罩得住。此举真可谓一举多得,半个学期下来,学生不仅字写得好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人也变得落落大方,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比以前更融洽了。
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学好祖国的优秀文化,接受语文的熏陶,都是为了让孩子得到发展,为终身学习服务。因此,同样都应该改变落后的灌输与机械训练的方法,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由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努力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写字教学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