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

时间:2025-03-31 10:13:43
爱莲说教案汇编八篇

爱莲说教案汇编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莲说教案 篇1

通过学习《爱莲说》,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爱莲说原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蔓( ) 净植( ) 亵玩( ) 焉(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 濯( ) 谓( ) 隐逸( )噫( ) 鲜( )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语 句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 ……此处隐藏7861个字……>课文用三种花比喻三种人,生动形象,含蓄且令人回味。赞美莲花是赞美君子洁身自好、庄重独立的品德。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感悟美德,受益一生。

爱莲说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生花妙笔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2.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

(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 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 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 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 噫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 “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 可爱者甚蕃 :多

自李唐 来 :唐朝 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 :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 :更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 :树立 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 :隐士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噫 :唉

陶后鲜有闻 : 少 同予者何人 :我

宜乎众矣: 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

(1)他自己说“独爱莲……”。

(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 .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

《爱莲说教案汇编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