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范文汇编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师说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说教案 篇1一、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修订后的新教材,旧教材的七个单元压缩为六单元,但文言文单元却由旧教材的两个单元8课增至三个单元12课。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这也是重视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教材的三个文言文单元按着历史的顺序编排,即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魏晋散文,这样,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不仅有一个历史的纵向概念,而且对于每一时期的作家作品也有一个横向的把握与了解,从而,更好的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课《烛之武退秦师》就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词语、词组、文言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及逻辑思维方式。
五、教学方法
采用研讨点拨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设计
(一)布置预习
①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②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a。 阅读《读本》中《重耳之亡》。
b。 了解“城濮之战”。
③通读全文,注意揣摩语意、语气,了解词语的意义、用法。
④分析烛之武这一形象,他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⑤通过本文体会《左传》语言特点。
(二)授课过程
1.导入 检查预习,由《曹刿论战》引入对《左传》的介绍,再引出本课。
2.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1) 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 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 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 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 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 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 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 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
3.总结
⑴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⑵《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⑶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4.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课后练习三
(3) 课外阅读《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是怎样得到樊於期首级的。
师说教案 篇2【学习目标】
1.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2. 认识本文中反映的韩愈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3. 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作方法。
4. 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目标重点】
1. 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目标难点】
认识本文中反映的韩愈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教学内容】
[字词积累]
1.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此处隐藏15252个字……“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
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师说教案 篇5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掌握、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和虚词,熟记文中通假字,进而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
1、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明确结构。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情意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文言文中常用实词和虚词;
2、疏通文意;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课外作业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并熟读成诵。
2、整理课后习题。
3、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1、文学常识简介:(学生答,教师补充)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2、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出示学习目标二: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
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进而疏通文意。
在预习的基础上读通课文,读准字词。
1、疏通文意,掌握实词与虚词。
2、帮助学生归纳:
A:一词多义
B: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C: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师,并说说它的不同含义: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A、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