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案

时间:2024-07-12 18:52:48
主题教案

主题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主题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题教案1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港口的功能。

2、学习搭建轮船和停车场。

3、学习与同伴合作。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从杂志上收集轮船停泊时的照片或图片、有关港口的录象、积木、辅助玩具、美工材料。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

问幼儿:人走累了会休息、睡觉,轮船要是停下来的时候,该怎么办呢?请幼儿讨论找出答案,如何以停泊在港口、在轮船休息站休息等。

2、放有关港口的录象,让幼儿了解港口。

3、组织幼儿讨论可以用什么材料搭建港口。

如:可以用教室中的什么东西来搭建港口(积木、组合玩具、纸盒等)。

4、幼儿搭建,教师指导。

找一个教室的角落,作为“轮船社区”,让幼儿利用积木在上面搭建大海,并利用其他辅助玩具做出站点等,让幼儿建造港口、加油站。

5、展示幼儿作品并引导幼儿进行简单评价。

活动反思:

材料要随着幼儿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变换。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先在幼儿忽略的区域投放一些新材料,告诉他们投放了新玩具但不告诉这些玩具怎么玩,给幼儿一些神秘感,这样就会吸引一部分好奇的幼儿来游戏。

主题教案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风筝感受风筝的艺术美。

2、幼儿能说出风筝的主要构造及其作用。

3、幼儿能运用自己的想象用拓印的方法设计风筝不同的图案,并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风筝。

活动重点:

幼儿通过欣赏风筝感受风筝的美,并了解其主要结构和作用。

活动难点:

幼儿大胆尝试运用拓印方法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简易风筝。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放风筝)、自制风筝多个、分组操作材料(颜料三盘、骨架、胶带、纸盘)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观看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让我们来看一看春天里他们在户外做什么?

二、欣赏、观察风筝,了解其主要构造及作用。

1、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欣赏风筝感受风筝的艺术美,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风筝的外部特征。

2、幼儿观察风筝,。能说出风筝的主要结构和作用。

竹子骨架:用来支撑整个风筝。

线:用来牵住风筝。

面:它可以把风兜住,产生向上飞的力量。

三、制作风筝。

1、教师出示以做好的风筝,激发幼儿的兴趣。

2、教师示范制作风筝的过程。

第一步:贴骨架。

第二步:用纸球拓印图案。

3、教师讲制作要求。

4、幼儿动手制作简易风筝,教师巡回指导。

5、幼儿讲评作品。

四、区域活动。

1、美工区:幼儿制作无骨风筝和软体风筝。

2、科学观察区:有活的蚂蚁、蚯蚓、蝴蝶,还有蝴蝶、青蛙、蜜蜂生长过程的标本等着你们去观察。

3、数学区:有小蝌蚪找妈妈、燕子妈妈的小宝宝、找数字等游戏。

4、图书资源区:有各种图书和电脑供你们查看有关风筝、花、蝴蝶等资料。

活动延伸:幼儿到户外放风筝。

教学反思:

幼儿学习兴趣高,师生互动较融洽,完成了此次教学目标。

幼儿在动手制作风筝的时候,老师没有关注到个别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

主题教案3

活动主题:母亲,生命因您而灿烂.

活动目的:多侧面认识母亲,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及其内涵,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从而加强学生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教育。

活动过程:

课前导入:播放歌曲《懂你》,营造气氛。

一、了解生命的起源,感受母亲的艰难。

1、引入:据世界科教文组织统计,全世界平均每秒钟都会有一个新生命诞生,你们听:“嘀嗒”,又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你们知道这个可爱的小生命是从哪儿来的吗?(妈妈的肚子里)

2、郑老师课前曾请大家回去问一下自己的妈妈,肚子里怀着你们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现在谁来说一说。

3、都说是“十月怀胎”,要想知道这十个月中胎儿在母亲肚子里是怎么成长的,为什么妈妈会有这种感受,我们不妨先来看一段录相。

4、播放录相。

5、听了妈妈的介绍,又目睹了一个生命的形成与诞生的过程,你有什么感受吗?

二、进一步明理,体验孕育孩子的艰辛。

1、不知道平时同学们平时有没有注意过孕妇平时走路时都有什么特点呢?

2、想不想体验一下?

3、小组四人合作,互相帮忙,将书包绑在腰间,学着孕妇的样子,走一走路,然后弯弯腰,捡捡东西。

4、请几人上台,走走路,弯弯腰,做做简单的动作。

5、交流感受。

三、体会为人父母抚养子女的辛苦。

1、要知道,你们仅仅是瞬间的辛苦,一刹那的不容易,而妈妈却在十个月中天天如此,还得坚持洗衣、烧饭、干家务,不仅如此,她们还得面临生产是那难以忍受的痛苦,然而尽管这样,可当过妈妈的却都说抚养孩子的艰辛远甚于孕育一个孩子。

2、师讲述真情故事,激发学生的感情。

出示杨云飞照片。

你们看,我想照片上的人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她就是自强不息、勇于奋斗的杨云飞,我们大家都知道她是一个残疾人,如今她通过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与荣誉,然而在鲜花与掌声背后,我们还不能抹杀一位母亲的功劳。要知道,杨云飞实际上从8岁就已经是个残疾人,母亲每天都坚持背着她上学、放学,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从来都没有中断过,十四年如一日啊。

母爱的力量往往是超乎想象的,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个捡破烂的妇女,在经过一条小巷时,遇到了一个歹徒,当歹徒抢走她的钱袋时,她不顾一切地扑上前去,劈手夺下了钱袋。不管歹徒如何用刀威胁,她死活不松手。当歹徒被绳之以法后,她的手指已经被歹徒掰断了。宁可手指被掰断也不松手放掉钱袋子,可见那钱袋的数目和分量。可是当民警打开袋子时,那袋子里总共才只有8块5毛钱。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这位妇女,使她能在折断手指的剧痛中仍不放弃这区区的8块5毛钱呢?

令人更为惊讶的是,妇女走出医院大门不久,就拿这8块5毛钱买了水 ……此处隐藏8327个字……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创造和表现,充分展现自我,感受做中玩,玩中乐的愉悦。

3、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同伴间合作互助,相互交流,体验游戏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通过教室内的环境布置、父母提供的参观条件,幼儿积累了有关常见小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材料:广告纸、旧衣服、包装纸、雨披、树枝、吸管、无用的长布、雪碧瓶的盖子、软泡、果冻壳、毛线、一次性杯子、头箍、蛋糕盒、发夹、羊角球、独木桥等;工具:剪刀、透明胶、双面胶、强力胶。

3、环境:宽敞的活动室。

4、磁带《快乐的动物园》,录音机。

活动过程:

1、讨论孩子们心目中“可爱的小动物”。

由于我们在前一阶段进行了相关的主题活动,所以幼儿对小动物的印象极深。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2、引导幼儿回想、讨论各种小动物的特征,试想自己变成什么。

活动中幼儿纷纷发表意见大胆地畅所欲言。

如:路路想要变成一只可爱的小山羊;思思想变换成一头小猪;欣欣渴望自己成为一个惹人喜欢的小花猫……

3、幼儿自主选择各种各样材料,装扮自己。

4、幼儿互相合作,互相帮助,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制作,为他们出谋划策。

5、对于同伴的装扮,进行彼此评价、相互欣赏。

6、布置运动会比赛场地,并介绍游戏规则。

幼儿分4组比赛,每组从第一位幼儿开始(即坐在羊角球上),高兴地跳起来,手握紧手把向前跳动,穿越“山洞”,走过独木桥,拿到水果后,按原路返回。

7、幼儿进入游戏,教师作为裁判,指导幼儿游戏。

8、活动结束,引导幼儿收拾物品回家休息。

幼儿、教师一起拾的拾、背的背、抬的抬,将活动室场地收拾干净。

活动反思:

喜欢小动物是每个处在学龄阶段幼儿的共性,它们可爱、听话、讨人喜欢。而这一活动,正是在幼儿喜欢小动物的基础上,开展的。原本在设计这一活动时,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发挥想象、大胆创作,试着用各种材料装扮自己。但在实际地操作活动中发现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远远超出了我的设想。

而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仅以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帮助幼儿,引导幼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动手操作,做中玩、玩中乐,注重了幼儿情感的交流,使整个幼儿真正地达到了教育目的。

活动三:《有趣的昆虫》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对昆虫的兴趣产生浓厚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2、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对昆虫特征的了解

活动准备:

昆虫图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1、 幼儿说了许多自己知道的昆虫,也观察了图片上各种各样的昆虫。

2、 我和幼儿总结昆虫的主要特征是:三对足、一对触角、一对翅膀、还有头、胸、腹。

3、 两位小朋友提出了疑问:“蚕宝宝没有翅膀、没有触角为什么也是昆虫呢?”

4、 平时幼儿常见的只是蚕宝宝的幼虫,对蚕宝宝的成虫很少了解,于是我便简单地告诉他们蚕宝宝长大了便有翅膀了。

5、 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课后想到上午的回答是否太简单了,孩子们能理解吗,而且,我还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将非昆虫类的蜘蛛当作昆虫介绍给了幼儿,使他们形成了错觉。于是我立刻生成了新的活动《昆虫保安大队》,为幼儿提供了蚕宝宝生长过程的标本、图片,同时还详细的向幼儿介绍了关于昆虫和非昆虫的知识。

三:主题反思:

为四个星期的《在动物园里》主题活动已经告一段落了。这次主题活动前,由于我们对主题活动的总目标和小主题活动的分目标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因此在整个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能把握好主题方向,对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了以前在开展主题活动时考虑不够全面的弊端。所以无论是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还是活动后的延伸,都始终围绕主题目标进行,从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样既帮助幼儿提升了的相关经验,又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表现能力。但我们教师对有些动物的生活习性还了解的不够,今后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我们要通过相关的渠道获取相应的知识,这样才能让幼儿获取比较正确、科学的知识。

主题教案14

活动目标:

1、理解图片内容,并用连贯的语言按顺序讲述图片内容。

2、初步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各种玩具及玩具箱、拖拉工具等。

活动过程:

一、经验导入

1、——看看,老师请来了几个好朋友,它们是谁?(小熊的一家)

2、——他们再干什么?(搬家)

出示:字卡“搬家”

——你知道什么是“搬家”吗?

——他们为什么要搬家?

——它们搬些什么东西呢?

3、——小熊要搬家了,它有很多玩具,有哪些玩具?

老师小结:小熊的玩具可多了,有皮球、有积木、有自行车、有枪……。

4、——可是这么多玩具,怎么搬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想想办法?

5、——小熊用了什么办法?

二、生活迁移

——你搬过家吗?

——家里的很多东西,你是怎么搬的?

三、整理玩具。

1、老师介绍游戏的材料,帮助幼儿梳理。

2、鼓励幼儿主动寻找并进行合理分类。

3、师幼一同检查操作。

活动反思:

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整理的意识在现在的孩子身上时常显得淡薄,需要老师不断的引导,通过活动,孩子们进一步对整理的意识加强,并有了初步的分类意识,但是分类的内容太多,孩子不便于理解。可以把分类的内容缩小,变粗,不必太细,同时图片可以放大些,便于孩子的观察和理解。

在环节设计上,我通过层层递进地提问方式,先让幼儿观察,知道小熊要搬家了,有许多玩具需要搬来引出帮助小熊想办法搬家的情节,在讨论中,孩子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系和表达表现,同时对于其他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经验的拓展和提升,孩子不仅知道了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而且也萌发出对玩具等物品的归类和整理意识,真正落实了活动目标。

《主题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