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天佑》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詹天佑》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詹天佑》教学反思1这天上《詹天佑》,这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难点较多,如何较好地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地探索学习,实现旧教材新教法,确实值得探讨。
上课后,我没有急于介绍时代背景,而是直接问孩子:“透过昨日的预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争着发言,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明白詹天佑是个对工作十分认真负责的人。”我很惊奇(因为孩子一般会说詹天佑是爱国、杰出的工程师),我鼓励他继续说下去。他说:“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就应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从这句话能够看出詹天佑对工程人员要求十分严格,可见他对工作是一丝不苟的。”说得太好了,我因势利导,再请其他同学补充,从课文哪些地方,还能够体会到,詹天佑对工作十分负责?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他这样做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从詹天佑的工作态度,讲到詹天佑为人谦虚、平和(请教当地老农民,与工人同吃同住);从詹天佑的勇气(受命令于危难之中),讲到詹天佑的非凡才智(设计“人”字形线路……)。讨论十分热烈,即使是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也能说上一两句。个性是当谈到设计“人”字形线路时,许多孩子上台充当了讲解员,又是比,又是画,透过他们生动的'讲解,形象地演示了火车爬上青龙桥的情景……不时,有同学质疑,立刻有同学为他解答,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孩子们交流着彼此的情感和经验,学得不亦乐乎。在这堂课上,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我,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了。
我不敢说,这就是一堂成功的课,但我却十分肯定地明白,这堂课充满了感情的交流,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在这堂课上,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孩子需要这样的课堂,因为,在那里,他们个性飞扬!
《詹天佑》教学反思2学校举行了30周年以下的青年教师三项基本功之一-------课堂教学比赛,我们中高段执教的是第十二册小学课文《詹天佑》一文。以下是我在上课时的两个片断,以及反思。
片断一:在揭示课题,交流学过的以人物名字命题的有哪些课文后,我简单作了小结:这些以人物名字命题的文章,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具有崇高的品质,那么你了解的詹天佑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请大家来汇报一下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我说完后,有二、三名同学举手,我又鼓励了几句,但情况并没有大的改变。后来,我叫了两名同学来汇报。
片断二:这堂课的重点内容是,我设计了“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感到非常(),因为()。”这个填空。当我出示了这个填空,让学生在充分地细读课文第二、三段后,来讨论时,我发现举起的手廖廖无几,这样的讨论效果自然是可想而知。
分析: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我都有自己的.意图。《课标》中明确规定,第三学段的学生必须初步学会查找资料的办法,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上课前一天的傍晚,我布置了让学生运用各种渠道去寻找詹天佑的资料的任务。设计上述的填空题,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并能在阅读中有所悟,有所得,尊重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本以为这二个环节,都应该是给了学生一个积极表现自己的机会,特别是第二个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也应当是一个高潮。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交流中,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由此来深刻地体会本文的中心,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上课时,我自己尽可能是激情澎湃,而学生却是平静如水。我想造成这样课堂氛围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备好学生的这一课。虽说上课前,听班主任老师交待过,本班学生不爱发言,但总以为这是六年级学生的通病,在正式课堂上,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启发,情况总会有所转变。于是,就这样轻松上阵了。
反思:要上好一堂课,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好学生的课,的确很重要。因为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现状应该是我们要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中上课,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上课教师应当充分了解,然后把这种了解融入到你的课堂设计中去。如在第一个环节的设计中,当举手的学生很少时,你可以抛出你所准备的詹天佑的资料,说前半句,让学生接后半句,或在某一方面,你说一句,让学生来补充。这样愿意说的学生可能就多了。因为课后调查表明,学生的这一步工作,不是没有做,有好多学生确实是找到了不少资料,不知从哪说起,所以不如不说。那么这样的提示显然能起作用。而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的冷淡反应,更是由于教师教学设计上没有体现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没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位铁路工程师,不是学生感兴趣的如电脑工程师之类的人。还有本文所写的事是发生1904年,距今100年前,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学生丝毫没有体验。鉴于这两个原因,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填空时,应当有大量的铺垫。特别是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要对学生有所交代,要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其次,对于朗读渲染的力度不够。在做这个填空之前,已让学生找到詹天佑在修筑这条铁路时遇到的困难,进行朗读体会。本班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于加强,教师本可以发挥自己的朗读优势,进行朗读上的有效指导。这样让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得以体现,至此,再来完成填空定会觉得轻松,会愿意交流。
《詹天佑》教学反思3有人把学习定义为“学习如何学习”。有人认为“善于教人者,教人以方法”。
“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可见学习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学习方法乃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所采用的某种方式、手段、途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独立地探索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知识;才能顺应“知识激增之时代”,以“有限的生涯无穷之学问”。“学习方法”为多层次、多角度、多种类,这里只简介“程序引路,方法入门”的点滴做法和体会:
一、程序引路,循路入境
游览名胜古迹,大都需一张详尽的导游图,这样才能方向明、路线清、游览效率高。学习一篇课文,也需要一份清晰的思路图,这样方可循图入境,以“识斯真”、“悟其神”提高学习效率。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根据文体特点设计一些基本的课堂教学程序,做为“学路”,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那种纯粹的“接受”与“即兴”的被动地位;利于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学习规律,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利于达到“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之目的。
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基本程序为五步:
1、审清题目,理解题意(命题、体裁、单元重点)。
2、自读课文,捕捉中心(写什么?为什么写?)
3、默读课文 ……此处隐藏9964个字……仅是我国的爱国工程师,而且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詹天佑》教学反思13对一节课成功了,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找准症结所在,以便弥补不足。在教学小学课文《詹天佑》这一课,我让学生了解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主持修筑了第一条京张铁路,表现了中国人的价值。只是在课上出现了这样的小插曲。在让学生上台扮演小司机时,我让学生推荐同学表演,由于被推荐的同学准备不够充分,因此他只能用生硬的动作、语言,简单地说完整个过程,而对其他同学的质疑也只能含糊地回答了,由于调控不及时,引起同学们议论纷纷,我也觉得十分尴尬。是啊,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是为学服务,而教师的导必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及时的调控,评价,指点,帮助,鼓励等;同时调控学生的情绪,调控课堂的气氛,或根据实际情况调控教学手段的使用方法等。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如何灵活把握课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得以完整实现是一件需要长久努力的工作!
小学课文《詹天佑》中“人”字形线路的教学设计
小学课文《詹天佑》这篇课文,我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人”字形线路。因为这一节既是文章的重点,又是文章的难点,这一部份内容学生很难理解的。它表现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理解了这一节的容,才会真正理解“杰出”这个词的意义,才会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有个明确的'认识。
在教小学课文《詹天佑》一课中的“人”字形线路这一节时,开始,我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把插图挂在黑板上。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问:“‘人’字形线路好处是什么?”学生都鸦雀无声,回答不出来。当时我也 很着急,又指着挂图解说了一番,但还是收效不大。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对“人”字形线路还没有真正的认识。下课后,我分析了原因:原来挂图仍缺乏立体感。后来,我准备好两根教鞭和一大一小两个石头。上课后,我改画示意图为实物演示。当我再讲解“人”字形线路时,就先在讲桌上的一端的一角上(图a点)放上一个小石头(表示青龙桥),又在一端的另一个角上(图b点)放上一个大石头(表示火车头要上山),然后用教鞭(表示铁路线)搭在两个石头上问:“如果铁路这样修建,火车能爬上山吗?”学生看到陡陡的“铁路”,大家抢着回答:“坡太陡,火车根本上不去。”
老师说:“那我们看该怎样解决坡度大这个难题呢?”
学生说:“应该减少坡度。”
老师又问:“那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也 讲到减少坡度的道理?”同学们都在想,过了一会儿,有个学生叫到:“《挑山工》!”“对了,挑山工上泰山走的是折尺形线路,就是为了减小坡度。”
老师说。接着老师又在讲桌的另一端(图c点)放上一个小石头(表示岔道口),让学生阅读课文后用两根教鞭去搭“人”字形线路。(a、c两点相连,b、c两点相连)学生亲自搭成了“人”字形的铁路后,教师又让学生用粉笔盒当作火车到前面来演示。并先做了标志“车头”“车尾”的记号,就开始“开火车”了:“北上的列车过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拉,拉的火车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
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弟弟多了。”这时,再提问学生:“‘人’字形线路有什么好处?”学生都能争先恐后地回答:“‘人’字形线路减少了坡度,火车上山容易了。”学生的回答说明:他们不但完全理解了这一节的内容,而且也通过“人”字形线路体会到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
《詹天佑》教学反思14上个星期,教办领导来我校指导课堂教学。他们听了我上的一节课小学课文《詹天佑》。一节课下来,第一个感觉就是上得不太成功。特别是对重点句子的品读做得不够到位。在评课时,刘老师和汪老师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是呀,学生对重点句子理解得不够透彻,关键是老师在指导品读句子这方面做得不够到位。语言美必须透过句子的理解,重点词语的理解去体现,必须联系上下文,必须抓住重点词语,通过理解后才能领悟句子的含意,才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句子意思,真正实现对句子的品读。在发后的教学中,在抓重点句子进行品读这一方面我得多下功夫。
除此之外,教办领导还明确指出了我们老师上的.课普遍存在以下缺点:指导学生朗读不到位;学生的语感培养单一;上课的激情把握不够好,不能很好地以师之情牵运生之情;教学设计上提的问题过于碎;学法的渗透没有很好地处理。教办领导还就我们存在的这些缺点帮我们分析并指明向。教办领导认为我们上的课之所以存在这些缺点,关键是教师没有很好很准确地把握教材,对课钻研不够,对课不熟。靳家彦老师说过:“我教一课书必先烂熟于胸,熟读成诵,否则我不能走上讲台。”试想想,我们老师在上课前期有多少能将课文读熟,对课文进行钻呢?于永正老师也说过:“钻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读课文。”可见,要很好地钻研教材,朗读课文,熟读课文是很关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朗读方面多下功夫,力争做到上课前熟读课文,进行对课文的多次朗读,多点钻研教材,提高自己课堂效率。
《詹天佑》教学反思15《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范,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阐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我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置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明白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资料。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教师采用了直观教学的手腕,让学生画示意图。
二、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绪体验还不是很深入,学生的答复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重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了多种情势的读,但是读的时刻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当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书读百边,其义自见”。
2、在处置“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资料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明白了设计的奇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发生真正好处上的赞叹之情。在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学生并没有提出,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设计这个线路有什么利益?要是能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资料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豪情,在语言上发奋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因素。
三、在这样的交换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透过交换,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接洽上下文。
最后的创意表达,拓展思维,没有给学生很多的时刻去思考,去讲,学生的情绪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透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确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奇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色选取教学方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